國家外匯管理局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用戶登錄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 索  引  號:
    01389771-8-2016-00083
  • 分       類:
    各類社會公眾  其他
  • 來       源:
    國家外匯管理局
  • 發布日期:
    2016-12-29
  • 名       稱: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資訊化規劃的通知
  • 文       號: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資訊化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國家資訊化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61215

(此件公開發布)

 

“十三五”國家資訊化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資訊通信技術變革實現新突破的發軔階段,是數字紅利充分釋放的擴展階段。資訊化代表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已經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轉型的先導力量。圍繞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資訊化發展,直面“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產業鏈重組,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加快資訊化發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持續轉型升級的產業生態;加快資訊化發展,構建統一開放的數字市場體系,滿足人民生活新需求;加快資訊化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社會和諧穩定與文明進步;加快資訊化發展,統籌網上網下兩個空間,拓展國家治理新領域,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已成為我國“十三五”時期踐行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的戰略舉措和必然選擇。

本規劃旨在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資訊化發展戰略綱要》,是“十三五”國家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十三五”期間各地區、各部門資訊化工作的行動指南。

一、發展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成就。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資訊化工作。“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後,成立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和決策體系,加強統籌協調,作出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開啟了資訊化發展新征程。各地區、各部門紮實工作、開拓創新,我國資訊化取得顯著進步和成就。

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寬頻網路建設明顯加速。截至2015年底,我國網民數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互聯網用戶、寬頻接入用戶規模位居全球第一。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3G)覆蓋全國所有鄉鎮,第四代移動通信網路(4G)商用全面鋪開,第五代移動通信網路(5G)研發步入全球領先梯隊,網路提速降費行動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在更大範圍推廣,寬頻廣播電視和有線無線衛星融合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覆蓋亞太地區。

資訊產業生態體系初步形成,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整合電路實現28納米(nm)工藝規模量產,設計水平邁向16/14nm。“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繼“天河二號”後蟬聯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邁向10.5代線。2015年,資訊產業收入規模達到17.1萬億元,智能終端、通信設備等多個領域的電子資訊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湧現出一批世界級的網信企業。

網路經濟異軍突起,基於互聯網的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湧現。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1.79萬億元,躍居全球第一。“互聯網+”蓬勃發展,資訊消費大幅增長,產業互聯網快速興起,從零售、物流等領域逐步向一二三產業全面滲透。網路預約出租汽車、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慕課)等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

電子政務應用進一步深化,網路互聯、資訊互通、業務協同穩步推進。統一完整的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基本形成,基礎資訊資源共用體系初步建立,電子政務服務不斷向基層政府延伸,政務公開、網上辦事和政民互動水平顯著提高,有效促進政府管理創新。

社會資訊化水平持續提升,網路富民、資訊惠民、服務便民深入發展。資訊進村入戶工程取得積極成效,互聯網助推脫貧攻堅作用明顯。大中小學各級教育機構初步實現網路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人口健康資訊平台建設加快推進,電子病曆普及率大幅提升,遠程會診系統初具規模。醫保、社保即時結算和跨區統籌取得新進展,截至2015年底,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8.84億人。

網路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網上生態持續向好。網路安全審查制度初步建立,資訊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基本落實,網路安全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國家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水平明顯提升,國民網路安全意識顯著提高。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網之道,網路文化建設持續加強,互聯網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網路空間日益清朗。

網信軍民融合體系初步建立,技術融合、產業融合、資訊融合不斷深化。網信軍民融合頂層設計、戰略統籌和宏觀指導得到加強,實現了集中統一領導和決策,一批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落地實施。軍民融合式網信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初步實現網路安全聯防聯控、網路輿情軍地聯合管控,資訊基礎設施共建合用步伐加快。

網路空間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網信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成功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中美互聯網論壇、中英互聯網圓桌會議、中國—東盟資訊港論壇、中國—阿拉伯國家網上絲綢之路論壇、中國—新加坡互聯網論壇。數字經濟合作成為多邊、雙邊合作新亮點。一批網信企業加快走出去,積极參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訊基礎設施建設。跨境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年增速持續保持在30%以上。

 

 

“十二五”資訊化發展基本情況

指 標

規劃目標

實現情況

2015

年均增長

%

2015

年均增長

%

總體發展水平

1.資訊化發展指數

>79

72.45

資訊技術與產業

2.整合電路晶片規模生產工藝(納米)

32/28

28

3.資訊產業收入規模(萬億元)

16

10

17.1

13

資訊基礎設施

4.網民數量(億)

8.5

13.2

6.88

8.5

5.固定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億戶)

>2.7

>15.7

2.1

10.1

6.光纖入戶用戶數(億戶)

>0.77

>103.6

1.2

126.8

7.城市家庭寬頻接入能力(Mbps

20

38.0

20

38.0

8.農村家庭寬頻接入能力(Mbps

4

14.9

4

14.9

9.縣級以上城市有線廣播電視網路實現雙向化率(%

80

55

53

28

10.互聯網國際出口頻寬(Tbps

6.5

42.7

3.8

37.5

資訊經濟

11.製造業主要行業大中型企業關鍵工序數(自)控化率(%

>70

>6.08

70

6.08

12.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萬億元)

>18

>31.7

21.79

35.5

資訊服務

13.中央部委和省級政務部門主要業務資訊化覆蓋率(%

>85

>15

90.8

20.8

14.地市級政務部門主要業務資訊化覆蓋率(%

70

30

76.8

36.8

15.縣級政務部門主要業務資訊化覆蓋率(%

50

25

52.5

27.5

16.電子健康檔案城鄉居民覆蓋率(%

>70

>30

75

35

17.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億)

8

50.7

8.84

53.7

註:〔 〕表示五年累計數,單位為百分點。

 

(二)發展形勢。

“十三五”時期,全球資訊化發展面臨的環境、條件和內涵正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複蘇、增長乏力,全球貿易持續低迷,勞動人口數量增長放緩,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局部地區地緣博弈更加激烈,全球性問題和挑戰不斷增加,人類社會對資訊化發展的迫切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時,全球資訊化進入全面滲透、跨界融合、加速創新、引領發展的新階段。資訊技術創新代際周期大幅縮短,創新活力、集聚效應和應用潛能裂變式釋放,更快速度、更廣範圍、更深程度地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深度學習、區塊鏈、生物基因工程等新技術驅動網路空間從人人互聯向萬物互聯演化,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將無處不在。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日益交匯融合,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變革。全球經濟體普遍把加快資訊技術創新、最大程度釋放數字紅利,作為應對“後金融危機”時代增長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深化結構性改革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引擎。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於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關鍵節點,面臨傳統要素優勢減弱和國際競爭加劇雙重壓力,面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多重挑戰,面臨全球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與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曆史交匯,亟需發揮資訊化覆蓋面廣、滲透性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優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構築國際競爭新優勢。從供給側看,推動資訊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利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需求;從需求側看,推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創新數據驅動型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有利於促進消費者深度參與,不斷激發新的需求。

同時,我國資訊化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主要是:技術產業生態系統不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成為最大軟肋和隱患;互聯網普及速度放緩,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針對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資訊服務供給薄弱,數字鴻溝有擴大風險;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和公共數據開放共用水平不高,政務服務創新不能滿足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求;制約數字紅利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與先進資訊生產力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還不健全;網路安全技術、產業發展滯後,網路安全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門網路安全風險意識淡薄,網路空間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綜合研判,“十三五”時期是資訊化引領全面創新、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我國從網路大國邁向網路強國、成長為全球互聯網引領者的關鍵窗口期,是資訊技術從跟跑並跑到並跑領跑、搶佔戰略制高點的激烈競逐期,也是資訊化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新舊動能充分釋放的協同迸發期。必須認清形勢,樹立全球視野,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憂患意識,加強統籌謀劃,著力補齊短板,主動順應和引領新一輪資訊革命浪潮,務求在未來五到十年取得重大突破、重大進展和重大成果,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開創資訊化發展新局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著力補齊核心技術短板,全面增強資訊化發展能力;著力發揮資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培育發展新動能,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壯大網路資訊等新興消費,全面提升資訊化應用水平;著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期待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需要,重點突破,推動資訊技術更好服務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著力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主動防範和化解風險,全面優化資訊化發展環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資訊化發展道路,實施網路強國戰略,讓資訊化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

(二)主要原則。

堅持以惠民為宗旨。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資訊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發揮資訊化促進公共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以資訊化提升公共治理和服務水平,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不利於資訊化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活力,加強法治保障,釋放數字紅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圍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防等重大需求,發揮資訊化引領和支撐作用,做到國家利益在哪裡、資訊化就覆蓋到哪裡。

堅持全球視野發展。把握全球資訊技術創新發展趨勢和前沿動態,增強我國在全球範圍配置人才、資金、技術、資訊的能力,超前布局、加速趕超,積極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

堅持安全與發展並重。樹立科學的網路安全觀,正確處理安全和發展的關係,堅持安全和發展雙輪驅動,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推動網路安全與資訊化發展良性互動、互為支撐、協調共進。

(三)發展目標。

2020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資訊化發展水平大幅躍升,資訊化能力躋身國際前列,具有國際競爭力、安全可控的資訊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建立。資訊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數字鴻溝明顯縮小,數字紅利充分釋放。資訊化全面支撐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均衡、包容和可持續發展,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實現系統性突破。資訊領域核心技術設備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新一代網路技術體系、雲計算技術體系、端計算技術體系和安全技術體系基本建立。整合電路、基礎軟體、核心元器件等關鍵薄弱環節實現系統性突破。5G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啟動商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核心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在全球率先取得突破,成為全球網信產業重要領導者。

資訊基礎設施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寬頻中國”戰略目標全面實現,建成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城鎮地區提供1000兆比特/秒(Mbps)以上接入服務能力,大中城市家庭用戶頻寬實現100Mbps以上靈活選擇;98%的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有條件的地區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務能力,半數以上農村家庭用戶頻寬實現50Mbps以上靈活選擇;4G網路覆蓋城鄉,網路提速降費取得顯著成效。雲計算數據中心和內容分髮網絡實現優化布局。國際網路布局能力顯著增強,互聯網國際出口頻寬達到20太比特/秒(Tbps),通達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高速資訊網路基本建成,建成中國—東盟資訊港、中國—阿拉伯國家等網上絲綢之路。北鬥導航系統覆蓋全球。有線、無線、衛星廣播電視傳輸覆蓋能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

資訊經濟全面發展。資訊經濟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資訊消費規模達到6萬億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38萬億元,資訊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重點行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網路化協同創新體系全面形成。打破資訊壁壘和孤島,實現各部門業務系統互聯互通和資訊跨部門跨層級共用共用,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用體系基本建立,面向企業和公民的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電子政務推動公共服務更加便捷均等。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網路扶貧成效明顯,寬頻網路覆蓋90%以上的貧困村。

資訊化發展環境日趨優化。網路空間法治化進程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律法規體系日趨完善,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基本建成,網信領域軍民深度融合邁上新台階。資訊通信技術、產品和互聯網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網路空間國際話語權大幅提升。網路內容建設工程取得積極進展,媒體數字化建設成效明顯。網路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力打擊,網路空間持續清朗。資訊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得到全面落實。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得到有效防護,網路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十三五”資訊化發展主要指標

指 標

2015

2020

年均增速

%

總體發展水平

1.資訊化發展指數

72.45

88

資訊技術與產業

2.資訊產業收入規模(萬億元)

17.1

26.2

8.9

3.國內資訊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數(萬件)

11.0

15.3

6.9

4.IT項目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例(%

2.2

5

2.8

資訊基礎設施

5.光纖入戶用戶佔總寬頻用戶的比率(%

56

80

24

6.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

40

70

30

7.移動寬頻用戶普及率(%

57

85

28

8.貧困村寬頻網路覆蓋率(%

78

90

12

9.互聯網國際出口頻寬(Tbps

3.8

20

39.4

資訊經濟

10.資訊消費規模(萬億元)

3.2

6

13.4

11.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萬億元)

21.79

>38

>11.8

12.網路零售額(萬億元)

3.88

10

20.8

資訊服務

13.網民數量(億)

6.88

>10

>7.8

14.社會保障卡普及率(%

64.6

90

25.4

15.電子健康檔案城鄉居民覆蓋率(%

75

90

15

16.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網上辦理率(%

20

80

60

17.電子訴訟佔比(%

<1

>15

>14

註:〔 〕表示五年累計數,單位為百分點。

三、主攻方向

統籌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整合集中資源力量,緊密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製造2025”,著力在引領創新驅動、促進均衡協調、支撐綠色低碳、深化開放合作、推動共建共用、主動防範風險等方面取得突破,為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數字動力引擎。

(一)引領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動能。

全面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聚焦構築國家先發優勢,發揮資訊化引領創新的先導作用,全面推進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業態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資訊技術與製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術融合滲透,催生新技術,打造新業態。構建跨行業、跨區域、跨部門的創新網路,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的開放式創新服務載體,整合利用創新資源,增強創新要素集聚效應。

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資訊“大動脈”。解放和發展資訊生產力,以資訊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激發創業就業,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創造激勵創新的發展環境。加快構建適應資訊時代跨界創新、融合創新和迭代創新的體制機制,打破部門和行業資訊壁壘,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營商環境,夯實企業創新主體、研發主體地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激發創新活力。

(二)促進均衡協調,優化發展新格局。

驅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以資訊化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以資訊化培育新動能,加快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建立公平、透明、開放、誠信、包容的數字市場體系,促進新興業態和傳統產業協調發展,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提升。

支撐區域協調發展。依託區域優勢,強化區域間資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資訊資源共建共用,促進要素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有序流動、資源優化配置和環境協同治理,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立足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區域資訊化一體化發展行動,提高區域協同治理和服務水平。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城鄉覆蓋。發揮資訊化輻射和帶動作用,以遠程化、網路化等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均等化水平。重點圍繞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房屋保障等民生領域,構築立體化、全方位、廣覆蓋的資訊服務體系,擴大公共服務和產品供給,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

促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建設軍民一體、平戰結合、攻防兼備的網路安全體系,夯實軍地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共用、技術相容、優勢互補的資訊化發展基礎,以資訊化促進經濟領域和國防領域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交流,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三)支撐綠色低碳,構建發展新模式。

發展綠色生產模式。加快資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促進產業連結迴圈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能源消耗清潔化、廢物回收網路化。推廣智能製造、綠色製造、能源互聯網、智慧物流等,發展迴圈經濟,促進一二三產業朝高端、智能、綠色的方向發展。積極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在資訊通信行業的應用,加快推進數據中心、基站等高耗能資訊載體的綠色節能改造。

推廣綠色生活方式。以資訊化促進資源節約集約迴圈利用,加強資訊化與綠色化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居民生活等方面的融合應用,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分享經濟,促進綠色消費。加快普及網路購物、線上教育、遠程醫療、智慧交通、數字家庭、全民健身資訊服務等,壯大資訊消費,倡導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模式。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深化資訊技術在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中的應用,促進跨流域、跨區域聯防聯控,實現智能監管、及時預警、快速響應,提升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對能力。全面推進環境資訊公開,支援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

(四)深化開放合作,拓展發展新空間。

促進雙向開放合作。發揮互聯網在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中的作用,建立企業全球化發展資訊服務體系,提供全球政策法規、財稅、金融、投融資、風險評估等資訊服務,支援企業全球化發展。有序擴大網信開放領域,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強化互利共贏。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用,促進網路互聯、資訊互通,推動共建網上絲綢之路,推進數字經濟、資訊技術等合作,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支援港澳地區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資訊經濟發展,發揮港澳地區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堅持尊重網路主權、維護和平安全、促進開放合作、構建良好秩序,積极參与全球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用平台,推動網路經濟創新發展,保障網路安全,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主動提出中國方案,加快共同制定國際資訊化標準和規則。

(五)推動共建共用,釋放發展新紅利。

增強特殊類型地區發展後勁。大力推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資訊服務。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以資訊化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增強造血功能,促進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構建面向特殊人群的資訊服務體系。針對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殘障人士、流動人口、受災人員、失獨家庭等特殊人群的實際需求,整合利用網路設施、移動終端、資訊內容、系統平台、公共服務等,積極發展網路公益,統籌構建國家特殊人群資訊服務體系,提供精準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提升邊疆地區互聯網服務能力。利用互聯網充分宣傳國家方針政策,豐富資訊內容服務,確保及時傳遞到邊疆、基層和每一個居民。普及農業科技、文化、商務、交通、醫療、教育等資訊化應用,優化邊疆地區生產力布局,打造一批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數字走廊”,促進邊疆地區開發開放。

(六)防範安全風險,夯實發展新基石。

主動防範和化解新技術應用帶來的潛在風險。正確認識網路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可能帶來的挑戰,提前應對工業機器人、人工智慧等對傳統工作崗位的衝擊,加快提升國民資訊技能,促進社會就業結構調整平滑過渡。提高網路風險防控能力,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互聯網可能引發的經濟社會風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提升網路安全保障能力。落實網路安全責任制,促進政府職能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築網路安全防線。加強國家網路安全頂層設計,深化整體、動態、開放、相對、共同的安全理念,提升網路安全防護水平,有效應對網路攻擊。

構建網路空間良好氛圍。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創新輿論引導新格局,完善網路生態綜合治理機制,加強網路內容建設,增強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構建向上向善的網上輿論生態。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加強網路違法犯罪監控和查處能力建設,依法嚴格懲治網路違法犯罪行為,建設健康、綠色、安全、文明的網路空間。

促進互聯網企業健康發展。堅持鼓勵支援和規範發展並重,引導互聯網企業維護國家利益,堅守社會道德底線,加快自身發展,服務人民群眾。依法防範和治理互聯網市場惡性競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強化對互聯網企業數據監管,確保數據安全,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

四、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

著力增強以資訊基礎設施體係為支撐、資訊技術產業生態體係為牽引、數據資源體係為核心的國家資訊化發展能力,著力提高資訊化在驅動經濟轉型升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資訊惠民、促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應用水平,著力優化支援網信企業全球化發展、網路空間治理、網路安全保障等的發展環境,加快推動我國資訊化水平和安全支撐能力大幅提升。

(一)構建現代資訊技術和產業生態體系。

打造自主先進的技術體系。制定網路強國戰略工程實施綱要,以系統思維構建新一代網路技術體系、雲計算體系、安全技術體系以及高端製造裝備技術體系,協同攻關高端晶片、核心器件、光通信器件、作業系統、資料庫系統、關鍵網路設備、高端伺服器、安全防護產品等關鍵軟硬體設備,建設戰略清晰、技術先進、產業領先、安全可靠的網路強國。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網路安全和資訊化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強化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立足國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堅持戰略導向、前沿導向和安全導向,重點突破資訊化領域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以及非對稱技術,超前布局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加強量子通信、未來網路、類腦計算、人工智慧、全息顯示、虛擬現實、大數據認知分析、新型非易失性存儲、無人駕駛交通工具、區塊鏈、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基礎研發和前沿布局,構築新賽場先發主導優勢。加快構建智能穿戴設備、高級機器人、智能汽車等新興智能終端產業體系和政策環境。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

專欄1 核心技術超越工程

  制定網路強國工程實施綱要。列出核心技術發展的詳細清單和規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形成梯次接續的系統布局。攻克高端通用晶片、整合電路裝備、基礎軟體、寬頻移動通信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若干戰略性先導技術和產品。

大力推進整合電路創新突破。加大面向新型計算、5G、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晶片設計研發部署,推動32/28nm16/14nm工藝生產線建設,加快10/7nm工藝技術研發,大力發展晶片級封裝、圓片級封裝、矽通孔和三維封裝等研發和產業化進程,突破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

提升雲計算設備和網路設備的核心競爭力。重點突破高端處理器、存儲晶片、I/O晶片等核心器件,以及計算資源虛擬化、軟體定義網路、超高速遠程智能光傳輸等關鍵技術。大力推進高端伺服器、智能終端設備、存儲設備、網路與通信設備、工控設備及安全防護設備等的開發與產業化。

提高基礎軟體和重點應用軟體自主研發水平。推進雲作業系統、智能終端作業系統、嵌入式作業系統及相關領域的應用軟體研發。面向重點工業領域,研製工控作業系統以及涵蓋全生命周期的行業應用軟體。

推進智能硬體、新型感測器等創新發展。提升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車載等領域智能硬體技術水平。加快高精度、低功耗、高可靠性感測器的研發和應用。

建立國家資訊領域重大項目及關鍵技術引進報告制度。統籌資訊化領域重大項目、重大科技攻關、重大技術引進的管理。

 推動產業協同創新。統籌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市場應用、標準制定與網路安全各環節聯動協調發展,強化創新鏈整合協同、產業鏈協調互動和價值鏈高效銜接,打通技術創新成果應用轉化通道。引導和支援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成立開源技術研發團隊,支援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集群。加快新一代資訊技術相關標準制定和專利布局。探索完善資本型協作機制,建立核心技術研發投資公司,發揮龍頭企業優勢,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增強上遊技術研發與下遊推廣應用的協同互動效應。深化安全可靠應用部署,加快構建開放自主的產業生態,培育一大批龍頭企業,夯實產業基礎。

專欄2 資訊產業體系創新工程

  構建先進、安全、可控的核心技術與產品體系。圍繞雲計算與大數據、新一代資訊網路、智能終端及智能硬體三大領域,提升體系化創新能力。

完善開發核心技術的生態環境。增強底層晶片、核心器件與上層基礎軟體、應用軟體的適配性,全面布局核心技術的智慧財產權,發揮資本市場對技術產業的積極作用。

創新核心技術突破的激勵機制。探索關鍵核心技術的市場化揭榜攻關機制。加強產學研用協調,統籌利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資訊領域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按規定支援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技術試驗驗證,強化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供給。

支援開源社區創新發展。鼓勵我國企業積極加入國際重大核心技術的開源組織,從參與者發展為重要貢獻者,在優勢技術領域爭當發起者,積極維護我國相關標準專利在國際開源組織中的權益。

培育核心技術創新企業。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整合創新能力強、引領重要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企業,力爭一批企業進入全球500強。

 (二)建設泛在先進的資訊基礎設施體系。

加快高速寬頻網路建設。加快光纖到戶網路改造和骨幹網優化升級,擴大4G網路覆蓋,開展5G研發試驗和商用,主導形成5G全球統一標準。推進下一代互聯網演化升級,加快實施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部署。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基本建成技術先進、高速暢通、安全可靠、覆蓋城鄉、服務便捷的寬頻網路基礎設施體系,消除寬頻網路接入“最後一公裡”瓶頸,進一步推進網路提速降費。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和有線無線衛星融合一體化建設,推進廣播電視融合媒體制播雲、服務雲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廣播電視融合媒體雲。

建設陸海空天一體化資訊基礎設施。建立國家網路空間基礎設施統籌協調機制,推動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和管理。加快空間互聯網部署,整合基於衛星的天基網路、基于海底光纜的海洋網路和傳統的陸地網路,實施天基組網、地網跨代,推動空間與地面設施互聯互通,構建覆蓋全球、無縫連接的天地空間資訊系統和服務能力。持續推進北鬥系統建設和應用,加快構建和完善北鬥導航定位基準站網。積極布局浮空平台、低軌衛星通信、空間互聯網等前沿網路技術。加快海上和水下通信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增強海洋資訊通信能力、綜合感知能力、資訊分析處理能力、綜合管控運維能力、智慧服務能力,推動智慧海洋工程建設。

專欄3 陸海空天一體化資訊網路工程

  陸地網路設施建設。繼續加快光纖到戶網路改造,推進光網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光纜到行政村,加快4G網路的深度覆蓋和延伸覆蓋。探索推進互聯網交換中心試點,進一步優化互聯網骨幹網路架構,推動網間頻寬持續擴容。適度超前部署超大容量光傳輸系統、高性能路由設備和智能管控設備。推動廣播電視寬頻骨幹網、接入網建設,採取有線、無線、衛星相結合的方式,推進廣播電視寬頻網向行政村和有條件的自然村延伸。

海基網路設施建設。統籌海底光纜網路與陸地網路協調發展,構建連接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的海底網路。加強大型海洋島嶼海底光電纜連接建設。積極研究推動海洋綜合觀測網路由近岸向近海和中遠海拓展,由水面向水下和海底延伸。推進海上公用寬頻無線網路部署,發展中遠距水聲通信裝備。

空天網路設施建設。綜合利用北鬥導航、衛星、浮空平台和飛機遙感遙測系統,積極推進地面配套設施協調建設和軍民融合發展,儘快形成全球服務能力。加快高軌和低軌寬頻衛星研發和部署,積極開展衛星空間組網示範,構建覆蓋全球的天基資訊網路。

海外網路設施布局。暢通“一帶一路”資訊通道,連接經巴基斯坦、緬甸等國到印度洋、經中亞到西亞、經俄羅斯到中東歐國家的陸地資訊通道。積极參与面向美洲、歐洲、東南亞和非洲方向海底光纜建設,完善海上資訊通道布局,鼓勵在“一帶一路”沿線節點城市部署數據中心、雲計算平台和內容分髮網絡(CDN)平台等設施。

統籌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和頻譜資源配置。適度超前布局、集約部署雲計算數據中心、內容分髮網絡、物聯網設施,實現應用基礎設施與寬頻網路優化匹配、有效協同。支援採用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減排技術建設綠色雲計算數據中心。推進資訊技術廣泛運用,加快電網、鐵路、公路、水利等公共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轉型。建設完善國家應急通信保障體系。加強無線電頻譜管理,維護安全有序的電波秩序。合理規劃利用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提高頻率使用率,滿足國家重大戰略和相關行業用頻需求。

加快農村及偏遠地區網路覆蓋。充分發揮中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深入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引導企業承擔市場主體責任,推進未通寬頻行政村光纖建設,對已通寬頻但接入能力低於12Mbps的行政村進行光纖升級改造。利用中央基建投資,實施寬頻鄉村和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路完善工程,加大對邊遠地區及貧困地區的網路覆蓋與投資力度,通過移動蜂窩、光纖、低軌衛星等多種方式,完善邊遠地區及貧困地區的網路覆蓋。

專欄4 鄉村及偏遠地區寬頻提升工程

  推進寬頻鄉村建設。加快推進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實施寬頻鄉村工程。持續加強光纖到村建設,完善4G網路向行政村和有條件的自然村覆蓋,到2020年,中西部農村家庭寬頻普及率達到40%。推進農村基層政務資訊化應用,發展滿足農戶農業、林業、畜牧技術需求的內容服務,推廣農村電商、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金融網點進村等資訊服務。

完善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路。加快推進縣城僅有銅纜接入寬頻小區的光纖到戶改造,完善鄉鎮駐地家庭用戶光纖接入覆蓋,大力推進城域網優化擴容,實現中西部城鎮家庭用戶寬頻接入能力達到50Mbps以上,有條件地區可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務能力,大力發展面向中小城市的資訊化應用普及服務。

(三)建立統一開放的大數據體系。

加強數據資源規劃建設。加快推進政務數據資源、社會數據資源、互聯網數據資源建設。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大數據高效採集、有效整合、安全利用,深化政府數據和社會數據關聯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精準性和有效性。建立國家關鍵數據資源目錄體系,統籌布局區域、行業數據中心,建立國家互聯網大數據平台,構建統一高效、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國家數據資源體系。探索推進離岸數據中心建設,建立完善全球互聯網資訊資源庫。完善電子檔案管理服務設施。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圖書文獻、網路、資料庫等基礎設施和資訊化建設,提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線上共用和服務能力。

專欄5 國家大數據發展工程

  統籌國家基礎數據資源建設。全面建成人口、法人、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法律法規、宏觀經濟、金融、信用、文化、統計、科技等基礎資訊資料庫。整合各類政府資訊平台、資訊系統和數據中心資源,依託現有平台資源,集中構建統一的互聯網政務數據服務平台和資訊惠民服務平台。

建立國家治理大數據中心。統籌利用政府和社會數據資源,推動宏觀調控決策支援、市場監督管理、社會信用、風險預警大數據應用,建設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大數據應用體系。

加強大數據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支援數據存儲、分析處理、資訊安全與隱私保護等領域技術產品研發,突破大數據關鍵技術瓶頸。加強大數據基礎研究,探索建立數據科學的學科體系。

提升大數據產業支撐能力。加快培育大數據龍頭骨幹企業,建立政產學研用聯動、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大數據產業體系。建立完善大數據產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

深化大數據應用。建設統一開放平台,逐步實現公共數據集開放,鼓勵企業和公眾挖掘利用。推動政府治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領域大數據創新應用。推進貴州等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

推動數據資源應用。完善政務基礎資訊資源共建共用應用機制,依託政府數據統一共用交換平台,加快推進跨部門、跨層級數據資源共用共用。穩步推進公共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支援各類市場主體、主流媒體利用數據資源創新媒體製作方式,深化大數據在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售後服務等各環節創新應用,支撐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大數據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

強化數據資源管理。建立健全國家數據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建立數據開放、產權保護、隱私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制定政府數據資源管理辦法,推動數據資源分類分級管理,建立數據採集、管理、交換、體系架構、評估認證等標準制度。加強數據資源目錄管理、整合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提高數據準確性、可用性、可靠性。完善數據資產登記、定價、交易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制度,探索培育數據交易市場。

專欄6 國家互聯網大數據平台建設工程

  建立互聯網大數據的採集機制。制定互聯網數據管理辦法,促進政府企業良好合作,制定國家或行業大數據平台技術標準,形成統一的數據採集、分析處理、安全訪問等機制。

建設覆蓋全國、連結暢通的數據中心。合理規劃布局國家互聯網大數據平台,考慮現有數據中心布局情況,選擇條件適宜的地方建設區域性數據中心,依託安全可靠的通信網路,匯聚政府部門、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各地區數據中心、大數據交易所、專業機構等渠道平台的數據,構建匯聚網民、企業和政府三類數據的大數據資源中心,提高資訊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

互聯網數據展示及應用。通過可視化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建立我國資訊化、經濟運行、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綜合監管、公共衛生等即時狀況和趨勢的統一視圖,推進互聯網大數據在國家治理、社會轉型、產業升級等方面的廣泛應用,服務科學決策。

注重數據安全保護。實施大數據安全保障工程,加強數據資源在採集、傳輸、存儲、使用和開放等環節的安全保護。推進數據加解密、脫密、備份與恢複、審計、銷毀、完整性驗證等數據安全技術研發及應用。切實加強對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軍工科研生產等資訊的保護,嚴厲打擊非法泄露和非法買賣數據的行為。建立跨境數據流動安全監管制度,保障國家基礎數據和敏感資訊安全。出台黨政機關和重點行業採購使用雲計算服務、大數據相關規定。

(四)構築融合創新的資訊經濟體系。

推進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在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自動控制與感知技術、工業軟硬體、工業雲與智能服務平台、工業互聯網等製造業新基礎,建立完善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增強製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基礎技術和產業支撐能力。組織實施“芯火”計劃和感測器產業提升工程,加快感測器、過程式控制制晶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等研發和產業化。加快計算機輔助設計模擬、製造執行系統、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軟體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強軟體定義和支撐製造業的基礎性作用。支援開展關鍵技術、網路、平台、應用環境的相容適配、互聯互通和互操作測試驗證,推動工業軟硬體與工業大數據平台、工業網路、工業資訊安全系統、智能裝備的整合應用。積極推進位造企業“雙創”以及工業雲、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等服務平台建設和服務模式創新,全面提升行業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推動工業互聯網研發應用,制定工業互聯網總體體系架構方案,組織開展工業互聯網關鍵資源管理平台和核心技術試驗驗證平台建設,加快形成工業互聯網健康發展新生態。組織實施企業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資訊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制定和應用推廣。

專欄7 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應用與推廣工程

  培育一批製造企業“雙創”平台。組織開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範,推動工業雲、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等技術的整合應用,培育眾包研發、協同製造、精益管理、遠程服務等新模式,發展面向製造環節的分享經濟,促進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

提升“雙創”服務能力。培育一批支援製造業發展的“雙創”示範基地。支援大型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建設一批面向製造業中小企業的“雙創”服務平台,鼓勵大型製造企業開放“雙創”平台聚集的各類資源,發展專業諮詢、人才培訓、檢驗檢測、投融資等線上服務。

提升企業管理能力。加強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制定和應用推廣,推動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方式變革。依託中國兩化融合服務平台,全面開展企業自評估、自診斷和自對標,建設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

強化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加快推動自動控制與感知技術、核心工業軟硬體、工業互聯網、工業雲與智能服務平台等新型基礎設施和平台設施建設。支援建設資訊物理系統監測驗證平台,構建參考模型和綜合技術標準體系。組織開展行業系統解決方案應用試點示範,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提高工業資訊系統安全水平。開展工業企業資訊安全保障試點示範,支援系統模擬測試、評估驗證等關鍵共性技術平台建設,推動訪問控制、追蹤溯源、商業資訊及隱私保護等核心技術產品產業化。建設國家工業資訊安全保障中心,提升工業資訊安全監測、評估、驗證和應急處理能力。

推進農業資訊化。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資訊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市場流通、資源環境融合。推進種植、畜牧、獸醫、漁業、種子、農機、農墾、農產品加工、動植物檢驗檢疫、農村集體資產財物管理、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村汙水、農村能源,以及水利設施、水資源、節水灌溉、飲水保障等行業和領域的線上化、數據化。加快補齊農業資訊化短板,全面加強農村資訊化能力建設,建立空間化、智能化的新型農村統計資訊綜合服務系統。著力發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路化、管理數據化、服務線上化水平,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持續增收,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大的創新動力。

專欄8 農業農村資訊化工程

  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智能感測器、衛星導航、遙感、空間地理資訊等技術應用,增強對農業生產環境的精準監測能力。組織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開展農作物大田種植、設施農業、畜牧水產規模養殖等領域物聯網技術應用試點。推進農機精準作業示範和北鬥導航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推進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的應用與推廣,促進農村和農產品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多元化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結合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開展農業電子商務試點示範,支援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應用。

推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整合構建國家涉農大數據中心和國家農業雲。打造農業走出去公共服務平台,開展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建設,建立農業全產業鏈資訊監測分析預警系統。建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管理資訊平台,不斷擴大資訊化監管追溯覆蓋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台,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範化、資訊化,全面提升農業政務資訊化能力和水平。

提升農業資訊綜合服務能力。大力推進資訊進村入戶,拓展“12316”的“三農”綜合資訊服務。推進農村社區資訊化建設,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升農民資訊化應用能力,推動城鄉資訊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建立水利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服務工程,提升水利設施和水資源對農業生產及農村發展的支撐保障服務能力。開展農業資訊經濟示範區建設,完善現代農業資訊服務體系。

增強農業資訊化發展支撐能力。以應用為導向,推進農業資訊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推進農業資訊化科技創新能力跨越,構建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農業資訊化科技創新體系,有效支撐農業資訊化產業發展。

發展電子商務。全方位規範電子商務市場競爭,加快電子商務模式、市場服務方式創新和科技水平提升,支援移動電商、社區電商、農村電商和跨境電商等新型電商模式發展,促進電子商務提質升級。大力推進“互聯網+流通”,加強智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探索網路化定製、全渠道營銷、服務到戶等多種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方式,推進電子商務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健全電子商務要素配套服務產業鏈,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人才和資訊服務業、技術服務業、物流服務業,鼓勵發展垂直類、專業類、行業類電子商務,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強化電子商務民生服務體系建設,擴大電子商務在醫療、健康、養老、家政服務等領域的應用。

培育發展新興業態。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互聯網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生產模式和組織模式變革,形成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形態。大力發展基於互聯網的眾創、眾包、眾扶和眾籌,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創新。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推動服務型製造發展,開展個性化定製、按需設計、眾包設計等服務,創新生產製造和經營銷售環節,提供網路化協同製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業務。發展以開放、便捷、節約、綠色為特徵的分享經濟。推動寬頻網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三網融合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融合發展,促進資訊消費。積極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促進金融資訊服務業健康發展。逐步完善數字著作權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數字內容產業健康發展。推動互聯網在旅遊各領域的融合與應用,培育智慧旅遊、智慧休閑等創新業態。

專欄9 資訊經濟創新發展工程

  設立資訊經濟示範區。深化資訊技術在現代農業、先進位造、創新創業、金融等領域整合應用,依託現有新技術產業園區、創新園區,面向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機器深度學習與新一代資訊技術創新,探索形成一批示範效應強、帶動效益好的國家級資訊經濟示範區。

發展分享經濟。支援網約車、家庭旅館借宿、辦公場地短租和人人蔘與的線上知識技能互助等民生領域共用服務發展。探索建立分享經濟網上信用平台。

發展電子商務。支援電子商務共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電商誠信體系,促進重點領域電子商務創新和融合應用,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領域的電子商務應用,大力培育電子商務服務業。推動實施電子商務綜合通關提速工程和電子商務國際大通道建設工程。推動杭州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穩步實施綜合試驗區擴圍。

促進創業創新。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鼓勵行業領軍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依託互聯網平台向全社會提供專業化創新創業服務,共助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成長。支援各類產業創新和商務合作平台發展,開展市場化、專業化、整合化、網路化的眾創空間基地試點建設,加強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培育和產業對接能力。

推進智慧物流。推動電子口岸、道路運輸危險品監管平台和郵政業監管資訊平台等公共資訊平台建設。建立跨區域、跨行業的物流資訊平台,形成開放、透明、共用的供應鏈協作模式。打造智能化的物流公共配送中心、中轉分撥站,加強物流車輛的規範管理以及社區自提點、服務點的共建共用。

促進質量和品牌建設。實施質量提升行動,以資訊化促進質量治理,推進國家質量基礎能力建設,保障國民消費質量安全、國門生物安全和特種設備安全。建立國家宏觀質量安全監測評價體系、國家質量資訊公共服務體系和國家質量安全監測、分析、預警機制,提高國家質量公共服務資訊化水平。

(五)支援善治高效的國家治理體系構建。

服務黨的建設工作。推動“互聯網+黨建”,支援統籌建設全國黨員資訊庫和黨員管理資訊系統、黨員教育資訊化平台,提高黨組織建設、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網路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整合基層黨建資訊化工作平台和網上民生服務,促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支援建設監督執紀問責資訊化平台,完善群眾監督和宣傳平台,豐富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數據資源,助力全面從嚴治黨。

統籌發展電子政務。建立國家電子政務統籌協調機制,完善電子政務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統籌共建電子政務公共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建設和應用,支援黨的執政能力現代化工程實施,推進國家電子政務內網綜合支撐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政務外網,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應用。支援各級人大機關資訊化建設,有效滿足立法和監督等工作需求,為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履職提供資訊技術支撐。支援政協資訊化建設,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支援“智慧法院”建設,推行電子訴訟,建設完善公正司法資訊化工程。實施“科技強檢”戰略,積極打造“智慧檢務”。創新電子政務投資、建設及服務模式,探索建立第三方建設運行維護機制。完善國家電子政務標準體系,建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監督制度。加強國家電子檔案管理,促進電子檔案規範應用。

創新社會治理。以資訊化為支撐,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精準化。加快建設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風險預防控制體系和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推進網上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自然災害綜合管理資訊系統、重大和重要基礎設施綜合管理資訊系統、安全生產監管資訊系統、國家應急平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資訊系統和公安大數據中心,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提升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和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水平。推進多元矛盾糾紛化解資訊化平台建設,有效預防和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為社會風險防控提供支撐。完善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台,整合金融、工商、稅收繳納、交通違法、安全生產、質量監管等領域信用資訊,發揮平台在信用資訊共用中的“總樞紐”作用,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信用資訊共用與應用。推行網上受理信訪、舉報制度,拓展網上政民互動,暢通群眾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渠道。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完善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資訊平台,建立網上社區居委會,發展線上線下結合的社區服務新模式,提高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

(六)形成普惠便捷的資訊惠民體系。

拓展民生服務渠道。深入實施資訊惠民工程,加快推進資訊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建設。全面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構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資訊體系,簡化群眾辦事環節,讓資訊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加強政民互動交流,建立政府同群眾交流溝通的互聯網平台,推動各級政府部門通過互聯網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基於互聯網建立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促進政府公共服務“一站式”網上辦理及行政權力全流程監督。

創新民生服務供給模式。利用資訊化手段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構建網路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深入推進社會保障一卡通工程,統籌推進全面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系統,實現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社會保險關係網上轉移接續。推廣線上醫療衛生新模式。推進就業、養老、教育、職業培訓、技能人才評價、工傷、生育、法律服務等資訊全國聯網,構建線上線下相銜接的資訊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網路公益事業發展。推進交通一卡通互通,實現跨區(市)域、跨交通方式的互聯互通,開展交通一卡通在出租汽車、長途客運、城際軌道、水上客運、公共單車及停車場等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方便居民出行。

專欄10 資訊惠民工程

  全面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簡化優化群眾辦事流程,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增強政務服務的主動性、精準性、便捷性,提高群眾辦事的滿意度。

  全面提升民生服務均等普惠水平。圍繞當前群眾廣泛關注和亟待解決的醫療、教育、社保、就業、養老服務等民生問題,進一步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資訊共用,促進公共服務的多方協同合作、資源共用、政策對接、制度創新,加快構建全人群覆蓋、全天候受理、公平普惠的民生公共服務體系,增強民生服務有效供給能力,提升資訊便民惠民利民水平。

  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權力運行的資訊化監督能力,推動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依託“信用中國”網站,全面推進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資訊自作出行政決定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上網公開工作。支援各級政府有效利用政府網站、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等新型手段,建設政務新媒體矩陣。重視網路民意表達,暢通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渠道,在醫療、健康、養老、教育、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提供即時線上互動的政務服務。

(七)打造網信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體系。

建立健全網信軍民融合機制。健全領導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快網信軍民融合立法進程、促進標準相容,整合利用軍民兩方面優勢,推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加強網信軍民融合評估和風險管理,完善網信動員體系,構建國家網信動員機制,常態化推進軍地聯合演訓,推進網信建設項目貫徹國防要求聯審聯驗,實施軍地網信人才融合發展計劃,完善接力培養機制。

推進資訊基礎設施共建共用共用。統籌軍地資訊傳輸網路建設,構建軍民共用的國家光纜網。深化天基通信系統融合發展,加快推動軍民共用全球移動通信衛星系統建設。推進電磁頻譜管理專項工程建設,構建軍民協同合作的電磁頻譜監測、檢測和探測網系。加強軍民共用資訊系統建設,鼓勵軍隊以購買、外包等方式從市場獲取高質量、低成本的資訊產品,充分挖掘利用民間優勢數據資源和數據開發能力。實施軍民融合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完善安全可靠的軍地資訊資源共用交換平台,規範軍事資訊資源向社會開放,探索利用企業互聯網平台和社會科技資源為軍隊服務。加強國防科技工業綜合管理資訊化建設。

加快軍民技術雙向轉化。加大對相關核心關鍵資訊技術科研項目的支援力度,鼓勵開展聯合攻關。孵化和支援一批具有重大潛在軍事應用價值的項目,通過在軍事領域的率先突破實現軍事需求牽引技術創新。有序推動軍民重點實驗室相互開放。支援各類社會科技資源參與國防和軍隊網信建設。發展軍民一體資訊產業。

專欄11 網信軍民深度融合工程

  開展軍民融合試點示範。統籌推進航天領域軍民融合,構建天地一體網路空間基礎設施。建設軍民一體航海管制系統,推動國家航海管制資訊融合共用,形成全國統一的航海管制格局。為軍隊使用互聯網提供便捷用網、規範用網、安全用網服務。統籌推進軍警民一體指揮系統、軍民相容的國家大型計算存儲和災備設施、量子通信網路發展等重大工程建設。

  實施網信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在體制機制、重大政策制度、融合發展重點工作等方面,選擇基礎條件好的區域開展創新試驗,提升軍地網信技術協同創新能力。

  推動網信軍民融合理論創新。聚合軍地資源,重點建設戰略性、綜合性的高端智庫,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網信軍民融合軟實力。

(八)拓展網信企業全球化發展服務體系。

建立開放共贏的國際合作體系。建立全球資訊化合作服務平台,積極推動網信企業國際拓展,加快建設中國—東盟資訊港、中國—阿拉伯國家等網上絲綢之路。建立網信企業走出去服務聯盟,引導聯盟成員在融資融智、技術創新等方面協同合作,拓展國際資訊化交流合作渠道。加強主流媒體網站及新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準確闡述“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贏理念,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專欄12 資訊化國際樞紐工程

  建設中國—東盟資訊港。以廣西為支點,加快建立面向東盟、服務西南中南的國際通信網路體系和資訊樞紐,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基礎設施平台、技術合作平台、經貿服務平台、資訊共用平台、人文交流平台。

  建設中國—阿拉伯國家網上絲綢之路寧夏樞紐工程。以寧夏為支點構建中阿國際網路大通道,加快區域網路設施、通信光纜建設步伐,優化網路基礎資源配置,推動4G、公共WiFi等普及,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合作。

  建立企業走出去資料庫。動態收集、滾動更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資訊化發展水平、政治環境、經濟開放程度、雙邊關係、當地稅制等資訊,服務企業走出去。

  滾動支援一批合作項目。建立一批資訊化合作項目庫,支援網信企業積极參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資訊基礎設施、重大資訊系統和數據中心建設。圍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編製網信領域海外研發基地建設行動方案,明確整體布局、建設規則、推進計劃,優先啟動建設一批海外研發基地,充分發揮其示範效應和帶動作用。

鼓勵和支援網信企業走出去。加大對網信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支援力度,積極搭建對外投資金融和資訊服務平台,構建資訊服務體系。制定鼓勵和引導跨境併購的扶持政策,引導網信企業採取貿易、綠地投資、海外併購等多種方式走出去,利用多邊、雙邊投資貿易協定和財政擔保措施,增強獲取全球資源的能力。支援企業拓展海外業務布局,增設海外機構和業務網點,鼓勵企業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和地區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加快融入國際創新體系。推動區域數字經濟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結合網信企業全球化重點需求並綜合考慮國際科技合作總體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海外大科學研究基地。實施網信援外計劃,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資訊技術產業園區和網路空間實驗室,實現技術研發合作、技術轉移示範與技術培訓相結合。發揮骨幹企業和網路社會組織積極性,加快推進中國標準走出去,積极參与制定國際標準,組建跨國標準聯盟。

健全企業走出去境外服務體系。完善領事保護機制,建立和完善海外應急及快速響應機制,最大限度地保護中國企業和公民的利益與安全。強化企業智慧財產權意識,加強對國外行業技術、智慧財產權等法律法規以及行業標準、評定程序和檢驗檢疫規則的跟蹤研判和分析評議,建立公益性專利資訊服務平台,為我國企業提供必要的境外專利訴訟和代理、智慧財產權保護援助服務。

(九)完善網路空間治理體系。

加強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進一步推進互聯網功能變數名稱、IP地址、網站等基礎資源和網路互動平台真實身份資訊註冊登記工作。建設網路可信體系,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網路證照服務體系,推進網路身份可溯源和資訊保護工作。

依法加強網路空間治理。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推進依法辦網,加強對所有從事新聞資訊服務、具有媒體屬性和輿論動員功能的網路傳播平台的管理。健全網路與資訊突發安全事件應急機制,完善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執法聯動機制。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呼聲,重點加大對網路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打擊力度,開展打擊網路謠言、網路敲詐、網路詐騙、網路色情等專項行動。加強網路空間精細化管理,清理違法和不良資訊,防範並嚴厲打擊利用網路空間進行恐怖、淫穢、販毒、洗錢、詐騙、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行為,讓人民群眾安全放心使用網路。

專欄13 網路內容建設工程

  發揮互聯網優勢和特點,創新宣傳形式,打造宣傳平台,擴大宣傳覆蓋面,鼓勵網民、網路社會組織互動,健全宣傳支撐體系,推進國際傳播、少數民族語種傳播、媒體融合等項目。

  網上理論傳播。強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網上傳播,推動基礎理論鮮活化傳播。持續加強網上理論宣傳平台建設,突出抓好經濟理論網上傳播,加快推進理論傳播國際化進程。

  網路新聞傳播。加快推動重點新聞網站建設,增強重點新聞網站在重大主題宣傳、典型宣傳、形勢宣傳和成就宣傳等方面的能力。拓寬新聞傳播渠道,提升傳播技術,支援重點新聞網站做大做強,讓黨的主張成為網路空間最強音。

  網路文藝。鼓勵推出優秀網路原創作品,推動網路文學、網路音樂、網路劇、微電影、網路演出、網路動漫等新興文藝類型繁榮發展,促進傳統文藝與網路文藝創新性融合,鼓勵作家、藝術家積極運用網路創作傳播優秀作品。維護網路文藝創作傳播秩序,舉辦網路文藝優秀作品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

創新網路社會治理。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引導,促進互聯網企業健康發展。健全網路社會組織管理,規範和引導網路社團發展,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網路治理,促進互聯網行業自律自治。提升網路媒介素養,推進網路誠信建設制度化和互聯網領域信用建設。完善全國網路違法資訊舉報工作體系,暢通公眾參與網路治理渠道。加強網路倫理、網路文明建設。

專欄14 網路文明建設工程

  開展網上“講文明樹新風”活動。開展網路倫理、網路道德宣傳,深化文明禮儀知識教育,打造一批“中國好網民”品牌項目,建設一批網路文明示範基地,引導人們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推動文明城市、 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建立活動向互聯網延伸,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

    開展網路公益活動。推動各類網站廣泛開展扶貧幫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學、義務獻血等公益活動,吸引網民廣泛參與,讓公益精神照亮網路。加快建設網上志願服務招募註冊、培訓管理、服務對接、褒獎回饋等工作平台,大力推動完善志願服務制度,全面提升志願服務的運作水平和服務能力。

    開展網路文化活動。鼓勵網民創作格調健康的網路文化作品,製作適合互聯網和移動端新興媒體傳播的文化精品佳作。加強網路誠信宣傳,組織開展網路誠信宣傳日活動。分系統分領域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水平、敢擔當、負責任的網民,使網路空間進一步清朗起來。

深度參與國際網路空間治理。把世界互聯網大會打造成網路空間合作最重要的國際平台之一,廣泛傳播我國治網主張,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完善網路空間多雙邊對話協商機制。深度參與互聯網治理規則和技術標準制定,積极參加互聯網名稱和數字地址分配機構、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等國際互聯網技術和管理機構的活動。實施網路社會組織走出去戰略,建立打擊網路犯罪國際合作機制,共同防範和反對利用網路空間進行商業竊密、黑客攻擊、恐怖犯罪等活動。

(十)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強化網路安全頂層設計。制定實施國家網路空間安全戰略。完善網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推動出台網路安全法、密碼法、個人資訊保護法,研究制定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建立完善國家網路安全相關制度,健全完善國家網路與資訊安全資訊通報預警機制,健全網路安全標準體系。加強網路空間安全學科專業建設,建立一流網路安全學院。

構建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制度,防範重要資訊技術產品和服務網路安全風險。建立國家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目錄,制定關於國家關鍵資訊基礎設施保護的指導性檔案,進一步明確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護要求。落實國家資訊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全力保障國家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加強金融、能源、水利、電力、通信、交通、地理資訊等領域關鍵資訊基礎設施核心技術裝備威脅感知和持續防禦能力建設,增強網路安全防禦能力和威懾能力。加強重要領域密碼應用。

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路安全態勢。加強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統一高效的網路安全風險報告機制、情報共用機制、研判處置機制,準確把握網路安全風險發生的規律、動向、趨勢。建立政府和企業網路安全資訊共用機制,加強網路安全大數據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網路安全態勢,做好風險防範工作。完善網路安全檢查、風險評估等制度。加快實施黨政機關互聯網安全接入工程,加強網站安全管理,加強涉密網路保密防護監管。

專欄15 網路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工程

  網路安全資訊共用。建立政府、行業、企業網路安全資訊共用機制,制定國家網路安全資訊共用指南,制定資訊共用標準和規範,建設國家網路安全資訊共用平台和網路安全威脅知識庫,建立統一高效的網路安全風險報告機制、情況共用機制、研判處置機制。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建立國家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平台,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網路安全態勢資訊進行關聯分析、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展示,繪製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網路安全態勢地圖。建設工業互聯網網路安全監測平台,感知工業互聯網網路安全態勢,為保障工業互聯網安全提供有力支援。

  重大網路安全事件應急指揮。建立國家重大網路安全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建立政府部門協同、政企聯動、全民參與的應急處置機制,研製分類分級網路安全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建立網路安全風險預警系統,提高網路安全事件的協同應對水平。

  建設網路安全威脅監測處置平台,實現對國際出入口、境內骨幹網路核心節點的網路安全威脅監測,提高對各類網路攻擊威脅和安全事件的及時發現、有效處置和準確溯源能力。

  建設互聯網功能變數名稱安全保障系統,加強對根及.cn等重要頂級功能變數名稱伺服器異常事件的監測和應急處置,保障在根及重點頂級域服務系統異常狀態下我國大陸境內功能變數名稱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行。

強化網路安全科技創新能力。實施國家資訊安全專項,提高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重要資訊系統和涉密資訊系統安全保障能力及產業化支撐水平。實施國家網路空間安全重大科技項目,全面提升網路資訊技術能力,構建國家網路空間安全技術體系。加快推進安全可靠資訊技術產品創新研發、應用和推廣,形成資訊技術產品自主發展的生態鏈,推進黨政機關電子公文系統安全可靠應用。建立有利於網路安全產業良性發展的市場環境,加快培育我國網路安全龍頭企業。加強對新技術、新應用、新業務的網路安全保障和前瞻布局。

專欄16 網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組織實施資訊安全專項,建立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平台,支援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資訊系統,整體提升安全防禦能力。強化安全監管、綜合防護的技術手段支撐,提升我國功能變數名稱體系的網路安全和應急處置能力。

  網路安全審查能力建設。開展網路安全審查關鍵技術研究,統籌建立網路設備、大數據、雲計算等重點實驗室。

  網路安全標準能力提升。加強我國網路安全標準專業隊伍建設,建設網路安全標準驗證和檢測平台,重點構建基於晶片和作業系統的安全評測,完善網路安全標準資訊共用和實施情況跟蹤評估機制。

  黨政機關資訊系統安全防護。完善黨政機關互聯網資訊匯聚平台,擴建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系統、失泄密監管系統和防竊密技術支援系統,推進基層黨政機關網站向安全可靠雲服務平台遷移的試點示範。

五、優先行動

遵循資訊化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實現循序漸進,把現代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口脫貧、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生活改善等領域資訊化擺在優先位置,積極回應各方訴求,讓人民群眾在資訊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一)新一代資訊網路技術超前部署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開展5G網路技術研發和測試工作,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大規模部署和商用;到2020年,5G完成技術研發測試並商用部署,互聯網全面演化升級至IPv6,未來網路架構和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推進5G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統籌國內產學研用力量,推進5G關鍵技術研發、技術試驗和標準制定,提升5G組網能力、業務應用創新能力。著眼5G技術和業務長期發展需求,統籌優化5G頻譜資源配置,加強無線電頻譜管理。適時啟動5G商用,支援企業發展面向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5G創新應用,積極拓展5G業務應用領域。

加快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與融合。統籌有線無線衛星協調發展,提升廣播電視海量視頻內容和融合媒體創新業務的承載能力,推動有線無線衛星融合一體化及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構建天地一體、互聯互通、寬頻交互、智能協調、可管可控的廣播電視融合傳輸覆蓋網,支援移動、寬頻、交互、跨屏廣播電視融合業務的開展。

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進程。加快網路基礎設施全面向IPv6演化升級,提升內容分髮網絡對IPv6內容的快速分發能力。加快IPv6終端和應用系統研發,推動智能終端支援IPv6,實現4GIPv6的端到端支援。加快推動基於IPv6的移動互聯網商用進程,積極引導商業網站、政府及公共企事業單位網站向IPv6遷移。

超前布局未來網路。布局未來網路架構,加快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空間互聯網等新型網路設施建設,推動未來網路與現有網路相容發展。加快構建未來網路技術體系,加快建立國家級網路試驗床,推進未來網路核心技術重點突破和測試驗證。加強未來網路安全保障,積極防範未來網路安全風險。

(二)北鬥系統建設應用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到2020年,建成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統籌推進北鬥建設應用。進一步完善北鬥衛星導航產業的領導協調機制,持續推進北鬥系統規劃、建設、產業、應用等各層面發展。加快地基增強系統建設,搭建北鬥高精度位置服務平台,積極開展應用示範。

加強北鬥核心技術突破。加大研發支援力度,整合產業資源,完善型譜規劃,綜合提升北鬥導航晶片的性能、功耗、成本等指標,鼓勵與通信、計算、感測等晶片的整合發展,推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及其相容產品在政府部門的應用,提高產業競爭力。

加快北鬥產業化進程。開展行業應用示範,推動北鬥系統在國家核心業務系統和交通、通信、廣電、水利、電力、公安、測繪、房屋城鄉建設、旅遊等重點領域應用部署。推動北鬥導航產業鏈的發展和完善,促進高精度晶片、終端製造和位置服務產業綜合發展。

開拓衛星導航服務國際市場。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衛星導航產業國際化發展綜合服務工程,加快海外北鬥衛星導航地基增強系統建設,推進北鬥在亞太的區域性基站和位置服務平台建設,加快建立國際化的產業技術聯盟和專利池。

(三)應用基礎設施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雲計算和物聯網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建大型雲計算數據中心電能使用效率(PUE)值不高於1.5;到2020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雲計算和物聯網產業體系,新建大型雲計算數據中心PUE值不高於1.4

統籌規劃全國數據中心建設布局。優化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布局,杜絕數據中心和相關園區盲目建設。加快推動現有數據中心的節能設計和改造,有序推進綠色數據中心建設。

提升雲計算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雲計算骨幹企業,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增強雲計算技術原始創新能力,儘快在雲計算平台大規模資源管理與調度、運行監控與安全保障、大數據挖掘分析等關鍵技術和核心軟硬體上取得突破。鼓勵互聯網骨幹企業開放平台資源,加強行業雲服務平台建設,支援政務系統和行業資訊系統向雲平台遷移,建設基於雲計算的國家科研資訊化基礎設施,打造“中國科技雲”。

積極推進物聯網發展。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布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實施物聯網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推進物聯網應用區域試點,建立城市級物聯網接入管理與數據匯聚平台,深化物聯網在城市基礎設施、生產經營等環節中的應用。

(四)數據資源共用開放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形成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用的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共用交換和開放平台,跨部門數據資源共用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實現民生保障服務等領域的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

構建全國資訊資源共用體系。制定政府數據資源共用管理辦法,梳理制定政府數據資源共用目錄體系,構建政府數據統一共用交換平台,推動資訊資源跨部門跨層級互通和協同共用,打通資訊壁壘。

穩步實施公共資訊資源共用開放。各地區、各部門根據職能,梳理本地區、本部門所產生和管理的數據集,編製數據共用開放目錄,依法推進數據開放。充分利用已有設施資源,建立統一的政府數據共用和開放平台。優先開放人民群眾迫切需要、商業增值潛力大的數據集。加強對開放數據的更新維護,不斷擴大數據開放範圍,保證動態及時更新。

規範數據共用開放管理。加強共用開放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共用開放數據匯聚、存儲和安全的管理機制。按照網路安全管理和密碼管理等規範標準,加快應用自主核心技術及軟硬體產品,提升數據開放平台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強數據再利用安全管理。

(五)“互聯網+政務服務”行動。

行動目標:2017年,80個資訊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初步實現政務服務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形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資訊體系;到2020年,全國範圍內實現“一號一窗一網”目標,服務流程顯著優化,服務模式更加多元,服務渠道更為暢通,群眾辦事滿意度顯著提升。

構建統一的政務服務資訊系統。依託統一的數據共用交換平台,推動各部門業務系統互通對接、資訊共用和業務協同,形成“前台綜合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服務模式,拓展自助服務、社區代辦、郵政快遞等服務渠道,構建跨區域、跨層級、網上網下一體化的政務服務體系,實現一窗口受理、一平台共用、一站式服務。

建立電子證照體系和共用互認機制。按照分散集中相結合原則,建設自然人電子證照庫,推進位證系統、業務辦理系統與電子證照庫對接聯通,實現相關資訊一次生成、多方複用,一庫管理、互認共用。研究制定電子證照規範標準,建立跨區域電子證照互認共用機制,推進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的電子證照互認共用,逐步實現全國範圍內異地業務辦理。

建立完善統一身份認證體系。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探索運用生物特徵及網路身份識別等技術,聯通整合實體政務服務大廳、政府網站、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等不同渠道的用戶認證,形成基於公民身份號碼的線上線下互認的群眾辦事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實現群眾辦事多個渠道的一次認證、多點互聯、無縫切換。

構建便民服務“一張網”。梳理整合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區服務、婚姻登記、勞動就業、房屋公積金、社會保障、計劃生育、房屋保障、法律服務、法治宣傳、公共安全等民生服務領域的網上服務資源,聯通各個網上辦事渠道,構建便民服務“一張網”,實現一次認證、一網通辦。

(六)美麗中國資訊化專項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路和監管體系基本建成,能源互聯網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2020年,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水平大幅提升。

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探索建設多能源互補、分布式協調、開放共用的能源互聯網,構建清潔低碳、高效安全的現代能源體系。推進綠色能源網路發展,構建能源消費生態體系,發展用戶端智慧用能,促進能源共用經濟發展和能源自由交易。實施國家能源管理與監管資訊化工程,建立基於互聯網的區域能源生產監測和管理調度資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

加強自然資源動態監測和監管。實施自然資源監測監管資訊工程,建立全天候的自然資源監測技術體系,構建面向土地、海洋、能源、礦產資源、水、森林、草原、大氣等多種資源的立體監控系統。加強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建設,建設不動產登記資訊管理基礎平台和農村土地流轉管理資訊平台,建立縱向聯動、橫向協同、互聯互通的自然資源資訊共用服務平台,為資源監管、國土空間優化開發提供有效支撐。推進測繪地理資訊領域資訊化建設,強化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統籌建設和管理,建設地理資訊公共服務平台。

創新區域環境汙染防治與管理。實施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工程,建立全天候、多層次的汙染物排放與監控智能多源感知體系。支援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遙感、數據融合等技術,開展大氣、水和土壤環境分析,建立汙染源清單。開展環境承載力評估試點,加強環境汙染預測預警,建立環境汙染源管理和汙染物減排決策支援系統。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生態森林等重點區域、領域環境監測資訊化建設,提高區域流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控和共治能力。

大力發展綠色智慧產業。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提升環保技術裝備水平,增強環保服務能力。探索培育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排汙權網上交易市場。大力推動“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立規範有序的回收利用體系,提升正逆向物流的耦合度,推動垃圾收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兩網融合”。在城鄉固體廢棄物分類回收、主要品種再生資源線上交易、再製造、產業共生平台等領域開展示範工程建設。鼓勵老舊高耗能設備淘汰退網和綠色節能新技術應用,鼓勵企業研發、應用節能型伺服器,降低設備能耗。

(七)網路扶貧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建立網路扶貧資訊服務體系,試點地區基本實現網路覆蓋、資訊覆蓋、服務覆蓋;到2020年,完成對832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的網路覆蓋,電商服務通達鄉鎮,通過網路教育、網路文化、互聯網醫療等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提高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就業能力。

實施網路覆蓋工程。加快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和應用步伐,鼓勵電信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確保寬頻進村入戶與脫貧攻堅相向而行。加快推進貧困地區網路覆蓋,深入落實提速降費,探索麵向貧困戶的網路資費優惠。加快安全可靠移動終端研發和生產應用,推動民族語言語音、視頻技術和軟體研發,降低少數民族使用移動終端和獲取資訊服務的語言障礙。

實施電商扶貧工程。鼓勵電子商務企業面向農村地區推動特色農產品網上定製化銷售、推動貧困地區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組織知名電商平台為貧困地區開設扶貧頻道,建立貧困縣名優特產品網路博覽會。依託現有全國鄉村旅遊電商平台,發展“互聯網+旅遊”扶貧,推進網上“鄉村旅遊後備箱工程”、“一村一品”產業建設專項行動。扶持偏遠、特困地區的支付服務網路建設。加快建設完善貧困地區產品質量管理、信用和物流服務體系。

實施網路扶智工程。充分應用資訊技術推動遠程教育,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用。加強對縣、鄉、村各級工作人員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豐富網路專業知識。支援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等基層服務項目參加人員和大學生返鄉開展網路創業創新,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就業創業能力。

實施扶貧資訊服務工程。逐步推進省級以下各級各部門涉農資訊平台的“一站式”整合,建立網路扶貧資訊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全國集中的扶貧開發資訊系統以及社會扶貧資訊服務平台,促進跨部門扶貧開發資訊共用,使脫貧攻堅服務隨時隨地四通八達,扶貧資源因人因事隨需配置。

實施網路公益工程。加快推進網路扶貧移動應用程序(APP)開發使用,宣傳國家扶貧開發政策,豐富資訊內容服務,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涵蓋社交、商務、交通、醫療、教育、法律援助等行業應用。依託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等成立網路公益扶貧聯盟,廣泛動員網信企業、廣大網民參與網路扶貧行動。構築貧困地區民生保障網路系統,建設社會救助綜合資訊化平台,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社會救助服務。

(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分級分類建設100個新型示範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形成無處不在的惠民服務、透明高效的線上政府、融合創新的資訊經濟、精準精細的城市治理、安全可靠的運行體系。

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圍繞新型城鎮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部署,根據城市功能和地理區位、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加強分類指導,差別化施策,統籌各類試點示範。支援特大型城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打造世界級智慧城市群。支援省會城市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區域性經濟社會活動中心。指導中等城市著眼城鄉統籌,縮小數字鴻溝,促進均衡發展。推動小城鎮發展智慧小鎮、特色小鎮,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開展新型智慧城市評價,突出績效導向,強化為民服務,增強人民群眾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獲得感。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發展經驗和建設運營模式,以點帶面,以評促建,促進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推進智慧城市時空資訊雲平台建設試點,運用時空資訊大數據開展智慧化服務,提升城市規劃建設和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推動數字化城管平台建設和功能擴展,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城市管網、園林綠化等資訊化、精細化管理,強化城市運行數據的綜合採集和管理分析,建立綜合性城市管理資料庫,重點推進城市建築物資料庫建設。以資訊技術為支撐,完善社會治安防治防控網路建設,實現社會治安群防群治和聯防聯治,建設平安城市,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深化資訊化與安全生產業務融合,提升生產安全事故防控能力。建設面向城市災害與突發事件的資訊發布系統,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推動城際互聯互通和資訊共用。以標準促規範,加快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標準體系,制定分級分類的基礎性標準以及資訊服務、互聯互通、管理機制等關鍵環節標準。深化網路基礎設施共建共用,把互聯網、雲計算等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加以支援和布局,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建立安全可靠的運行體系。加強智慧城市網路安全規劃、建設、運維管理,研究制定城市網路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加快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對智慧城市建設涉及的重要網路和資訊系統進行網路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保證安全可靠運行。

(九)網上絲綢之路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形成與中東歐、東南亞、阿拉伯地區等有關國家的資訊經濟合作大通道,促進規制互認、設施互聯、企業互信和產業互融;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點方向的資訊經濟合作大通道,資訊經濟合作應用範圍和領域明顯擴大。

建設網上絲綢之路經濟合作試驗區。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鼓勵國內城市與“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開展點對點合作,在各自城市分別建立網上絲綢之路經濟合作試驗區,推動雙方在資訊基礎設施、智慧城市、電子商務、遠程醫療、“互聯網+”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支援建立國際產業聯盟。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支援我國互聯網企業、科研院所與國外互聯網企業及相關機構發起建立國際產業聯盟,形成網上絲綢之路的“軟實力”,加速我國互聯網企業與境外企業的合作進程,推動建立跨國互聯網產業投融資平台,主導資訊經濟領域相關規範的研究制定,將我國互聯網產業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全球資訊經濟的主導優勢。

鼓勵支援企業國際拓展。鼓勵網信企業以共建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物流資訊服務平台、線上支付服務平台等多種形式,構建新型資訊經濟國際合作平台,拓展平台設計、人才培育、創意推廣、供應鏈服務等各類資訊技術服務的國際市場,帶動國際商品流通、交通物流提質增效。

(十)繁榮網路文化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網路文化服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比重明顯上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到2020年,形成一批擁有較強實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和網路文化企業,優秀網路文化產品供給和輸出能力顯著提升。

加快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進一步推動文化資訊資源庫建設,深化文化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繼續實施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進一步實施公共文化資源網路開放,建設適合網路文化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的基礎資訊資料庫群、數據綜合管理與交換平台。實施網路文藝精品創作和傳播工程,扶持優秀原創網路作品創作,支援優秀作品網路傳播。扶持一批重點文藝網站。

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圍繞建立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網路文化傳播機制和傳播體系,研究把握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推動資訊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共用融通,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若干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

加強網路文化陣地建設。加快國家骨幹新聞媒體的網路化建設,做大做強中央主要新聞網站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傳媒集團。推動多元網路文化產業發展與整合,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專業素質高、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網路文化龍頭企業,增強優秀網路文化產品創新和供給能力。

大力發展網路文化市場。規範網路文化傳播秩序,綜合利用法律、行政、經濟和行業自律等手段,完善網路文化服務准入和退出機制。加大網路文化執法力度,發展網路行業協會,推動網路社會化治理。大力培育網路文化智慧財產權,嚴厲打擊網路盜版行為,提升網路文化產業輸出能力。

(十一)線上教育普惠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取得顯著進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覆蓋全國、多級分布、互聯互通的數字教育資源雲服務體系。

促進線上教育發展。建設適合我國國情的線上開放課程和公共服務平台,支援具有學科專業和現代教學技術優勢的高等院校開放共用優質課程,提供全方位、高質量、個性化的線上教學服務。支援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開展線上教育。

創新教育管理制度。推進線上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管理制度創新,鼓勵高等院校將線上課程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加強對在校教師和技術人員開展線上課程建設、課程應用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方面培訓。

縮小城鄉學校數字鴻溝。完善學校教育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寬頻網路全面覆蓋、網路教學環境全面普及,通過教育資訊化加快優質教育資源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覆蓋,共用教育發展成果。

加強對外交流合作。運用線上開放課程公共服務平台,推動國際科技文化交流,優先引進前沿理論、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優質線上課程。積極推進我國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慕課)走出去,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十二)健康中國資訊服務行動。

行動目標:2018年,資訊技術促進醫療健康服務便捷化程度大幅提升,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基於感知技術和產品的新型健康資訊服務逐漸普及,資訊化對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發揮顯著作用。

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健康醫療便民惠民服務。實施國民電子健康資訊服務計劃,完善基於新型資訊技術的互聯網健康諮詢、預約分診、診間結算、移動支付和檢驗檢查結果查詢、隨訪跟蹤等服務,為預約患者和預約轉診患者優先安排就診,全面推行分時段預約。

全面推進人口健康資訊服務體系。全面建成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人口健康資訊平台,強化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應用資訊系統數據整合、整合共用和業務協同,基本實現城鄉居民擁有規範化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功能完備的健康卡。實施健康中國雲服務計劃,構建健康醫療服務整合平台,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影像、病理結果、心電診斷服務,健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用機制。運用互聯網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建立覆蓋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健康傳播和遠程教育視頻系統。完善全球公共衛生風險監測預警決策系統,建立國際旅行健康網路,為出入境人員提供旅行健康安全保障服務。

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推進健康醫療臨床和科研大數據應用,加強疑難疾病等重點方面的研究,推進基因晶片和測序技術在遺傳性疾病診斷、癌症早期診斷和疾病預防檢測中的應用,推動精準醫療技術發展。推進公共衛生大數據應用,全面提升公共衛生監測評估和決策管理能力。推動健康醫療相關的人工智慧、生物三維列印、醫用機器人、可穿戴設備以及相關微型感測器等技術和產品在疾病預防、衛生應急、健康保健、日常護理中的應用,推動由醫療救治向健康服務轉變。

六、政策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規,健全法治環境。

完善資訊化法律框架,統籌資訊化立法需求,優先推進電信、網路安全、密碼、個人資訊保護、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相關立法工作。加快推動政府數據開放、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數據權屬、數據管理、網路社會管理等相關立法工作。完善司法解釋,推動現有法律延伸適用到網路空間。理順網路執法體制機制,明確執法主體、執法許可權、執法標準。加強部門資訊共用與執法合作,創新執法手段,形成執法合力。提高全社會自覺守法意識,營造良好的資訊化法治環境。

(二)創新制度機制,優化市場環境。

加大資訊化領域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力度,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數字市場體系。加快開放社會資本進入基礎電信領域競爭性業務,形成基礎設施共建共用、業務服務相互競爭的市場格局。健全並強化競爭性制度和政策,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准入限制,逐步消除新技術、新業務進入傳統領域的壁壘,最大限度激發微觀活力。建立網信領域市場主體准入前信用承諾制度,推動電信和互聯網等行業外資准入改革,推動制定新興行業監管標準,建立有利於資訊化創新業務發展的行業監管模式。積極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加強對互聯網平台企業、小微企業的隨機抽查等事中事後監管,實施企業信用資訊依法公示、社會監督和失信聯合懲戒。推動建立網信領域信用管理機制,建立誠信檔案、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強網路資費行為監管,嚴格查處市場壟斷行為。

(三)開拓投融資渠道,激發發展活力。

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資訊化企業信貸投放。鼓勵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等基金積極投入資訊化發展。規範有序開展互聯網金融創新試點,支援小微企業發展。推進產融結合創新試點,探索股權債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深化創業板改革,支援符合條件的創新型、成長型互聯網企業上市融資,研究特殊股權結構的境外上市企業在境內上市的制度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資訊化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援。積極發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信用保險保單融資增信等新型服務,支援符合條件的資訊通信類高新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籌集資金。在具有戰略意義、投資周期長的重點領域,積極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立重大資訊化工程PPP項目庫,明確風險責任、收益邊界,加強績效評價,推動重大資訊化工程項目可持續運營。

(四)加大財稅支援,優化資源配置。

完善產業投資基金機制,鼓勵社會資本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重點引導基礎軟體、基礎元器件、整合電路、互聯網等核心領域產業投資基金髮展。創新財政資金支援方式,統籌現有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按規定支援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技術試驗驗證。強化中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完善政府採購資訊化服務配套政策,推動財政支援從補建設環節向補運營環節轉變。符合條件的企業,按規定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支援創新型企業發展。

(五)著力隊伍建設,強化人才支撐。

建立適應網信特點的人才管理制度,著力打破體制界限,實現人才的有序順暢流動。建立完善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制定人才入股、技術入股以及稅收等方面的支援政策,提高科研人員特別是主要貢獻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收益比例。聚焦資訊化前沿方向和關鍵領域,依託國家“千人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人才項目,加快引進資訊化領軍人才。開闢專門渠道,實施特殊政策,精準引進國家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加快完善外國人才來華簽證、永久居留制度。建立網信領域海外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完善配套服務。建立健全資訊化專家諮詢制度,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資訊化前瞻性、全局性問題研究。推薦資訊化領域優秀專家到國際組織任職。支援普通高等學校、軍隊院校、行業協會、培訓機構等開展資訊素養培養,加強職業資訊技能培訓,開展農村資訊素養知識宣講和資訊化人才下鄉活動,提升國民資訊素養。

(六)優化基礎環境,推動協同發展。

完善資訊化標準體系,建立國家資訊化領域標準化工作統籌推進機制,優化標準布局,加快關鍵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標準實施效益,增強國際標準話語權。加強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制定融合領域關鍵環節的專利導航和方向建議清單,鼓勵企業開展智慧財產權戰略儲備與布局;加快推進專利資訊資源開放共用,鼓勵大型資訊服務企業和製造企業建立交叉交換智慧財產權池;建立智慧財產權風險管理體系,健全智慧財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優勢互補、有機銜接的機制,提高侵權代價和違法成本。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強各地區、各部門信用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信用資訊平台無縫對接,全面推行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構建多層次的徵信和支付體系;加強分享經濟等新業態信用建設,運用大數據建立以誠信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加快研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的資訊化統計指標,建立完善資訊化統計監測體系。

七、組織實施

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在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統籌部署下,把資訊化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加強組織領導,紮實開展工作,提高資訊化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制定規劃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統籌推進各項重大任務、重點工程和優先行動,跟蹤督促各地區、各部門的規劃實施工作,定期開展考核評估並向社會公布考評情況。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分解細化任務,明確完成時限,加強協調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地實施。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實施,落實配套政策,結合實際科學合理定位,紮實有序推動資訊化發展。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建立資訊化工作問責制度,對工作不力、措施不實、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有關單位和領導的責任。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要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優先方向,統籌推進資訊化試點示範工作,組織實施一批基礎好、成效高、帶動效應強的示範項目,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跟風,避免重複建設。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發揮好試點示範作用,堅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邊試點、邊總結、邊推廣,推動資訊化發展取得新突破。

 

附件:重點任務分工方案

 

 

附件:

重點任務分工方案

序號

重點工作

負責單位

 1

打造自主先進的技術體系,制定網路強國工程實施綱要,組織實施網路強國工程。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牽頭,科技部、公安部、中科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強化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加強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基礎研發和前沿布局,組織實施核心技術超越工程。

科技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中央網信辦、中科院、工程院、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

推進產業生態體系協同創新,統籌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市場應用、標準制定與網路安全各環節聯動協調發展,組織實施資訊產業體系創新工程。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牽頭,科技部、公安部、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標準委、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

加快高速寬頻網路建設,全面推進三網融合。

工業和資訊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公安部、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

加強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消除寬頻網路接入“最後一公裡”瓶頸,進一步推進網路提速降費。

工業和資訊化部牽頭,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房屋城鄉建設部、國務院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

建設陸海空天一體化資訊基礎設施,建立國家網路空間基礎設施統籌協調機制,加快空間互聯網部署,組織實施陸海空天一體化資訊網路工程。

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國家國防科工局牽頭,公安部、財政部、國家海洋局、軍隊有關部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

統籌建設綜合基礎設施,加快電網、鐵路、公路、水利等公共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轉型。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國家能源局、房屋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標準委、國家海洋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

優化國家頻譜資源配置,加強無線電頻譜管理,合理規劃利用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

工業和資訊化部牽頭,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國防科工局、軍隊有關部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9

加快農村及偏遠地區網路覆蓋,組織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組織實施寬頻鄉村和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路完善工程。

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

加強數據資源規劃建設,加快推進政務數據資源、社會數據資源、互聯網數據資源建設,組織實施國家大數據發展工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牽頭,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工商總局、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環境保護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科技部、安全監管總局、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海洋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1

加強數據資源管理,建立數據產權保護、數據開放、隱私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國務院法制辦、國家標準委、國家國防科工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2

推動數據資源應用,穩步推進公共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組織實施國家互聯網大數據平台建設工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牽頭,國務院辦公廳、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公安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安全監管總局、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統計局、國家測繪地信局、中科院、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海洋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3

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實施大數據安全保障工程,建立跨境數據流動安全監管制度。

中央網信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牽頭,安全部、海關總署、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密碼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4

組織實施“互聯網+”重大工程,推進“互聯網+”行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中央網信辦、公安部、農業部、人民銀行、國家能源局、質檢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5

推進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實施“中國製造2025”,組織實施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應用與推廣工程。

工業和資訊化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質檢總局、安全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6

推進農業資訊化,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組織實施農業農村資訊化工程。

農業部、水利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商務部、國家統計局、質檢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7

發展電子商務,大力推進“互聯網+流通”發展,加強智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援移動電商、社區電商、農村電商和跨境電商等新型電商模式發展。

商務部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質檢總局、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8

培育發展新興業態,組織實施資訊經濟創新發展工程。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農業部、商務部、交通運輸部、人民銀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9

統籌發展電子政務,建立國家電子政務統籌協調機制,統籌共建電子政務公共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人大資訊化建設,加快政協資訊化建設,大力推進“智慧法院”建設,積極打造“智慧檢務”,加強國家電子檔案管理。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公安部、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0

區分輕重緩急分級分類持續推進打破資訊壁壘和孤島,採取授權使用等機制解決資訊安全問題,構建統一高效、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國家數據資源體系,打通各部門資訊系統,推動資訊跨部門跨層級共用共用。“十三五”時期在政府系統率先消除資訊孤島。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1

創新社會治理,加快建設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風險預防控制體系和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推進網上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自然災害綜合管理資訊系統、重大和重要基礎設施綜合管理資訊系統、安全生產監管資訊系統、國家應急平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資訊系統和公安大數據中心。

公安部、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安全監管總局、司法部、國務院辦公廳、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2

實施資訊惠民工程,拓展民生服務渠道,創新民生服務供給模式,加快推進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建立全人群覆蓋、全天候受理、公平普惠的民生公共服務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民委、司法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3

建立健全網信軍民融合機制,加快網信軍民融合立法進程,實施軍地網信人才融合發展計劃。

中央網信辦、中央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務院法制辦、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4

推進資訊基礎設施共建共用共用,組織實施網信軍民深度融合工程。

中央網信辦、中央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國家國防科工局、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5

加快軍民技術雙向轉化,有序推動軍民重點實驗室互相開放,發展軍民一體資訊產業。

中央網信辦、中央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國防科工局、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6

建立開放共贏的國際合作體系,組織實施資訊化國際樞紐工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牽頭,外交部、商務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國家國防科工局、中科院、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7

鼓勵和支援網信企業走出去,推動區域數字經濟合作,實施網信援外計劃,加快推進中國標準走出去。

中央網信辦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商務部、外交部、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8

健全企業走出去境外維權援助體系,完善領事保護機制,建立公益性專利資訊服務平台。

外交部、國家智慧財產權局、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9

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呼聲,加強對網路安全環境的治理,依法嚴厲打擊網路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形成高壓態勢,讓人民群眾安全放心使用網路。

公安部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0

依法加強網路空間治理,組織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

中央網信辦牽頭,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公安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保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1

加強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建設網路可信體系,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網路證照服務體系。

中央網信辦、公安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牽頭,其他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2

創新網路社會治理,組織實施網路文明建設工程。

中央網信辦牽頭,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公安部、文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3

深度參與國際網路空間治理,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

中央網信辦、外交部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4

強化網路安全頂層設計,完善網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完善網路安全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建立一流網路安全學院。

中央網信辦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教育部、國務院法制辦、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5

構建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

中央網信辦、公安部、國家保密局牽頭,中央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安全部、財政部、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密碼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6

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制度。

中央網信辦牽頭,公安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安全部、科技部、國家國防科工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7

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路安全態勢,組織實施網路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工程。

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保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8

強化網路安全科技創新能力,組織實施網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國家標準委、國家保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9

組織實施資訊安全專項,建立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平台,支援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資訊系統,整體提升安全防禦能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中央網信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國務院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0

組織實施新一代資訊網路技術超前部署行動,加快推進5G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加快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與融合,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進程,超前布局未來網路。

工業和資訊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中科院、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1

組織實施北鬥系統建設應用行動,統籌推進北鬥建設應用,加強北鬥核心技術突破,加快北鬥產業化進程,開拓衛星導航服務國際市場。

中央網信辦、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財政部、公安部、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測繪地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2

組織實施應用基礎設施建設行動,統籌規劃全國數據中心建設布局,提升雲計算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物聯網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財政部、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3

組織實施數據資源共用開放行動,構建全國資訊資源共用體系,穩步實施公共資訊資源共用開放,規範數據共用開放管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中央網信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4

組織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行動,構建形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資訊系統。

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房屋城鄉建設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務院法制辦、國家標準委、司法部、安全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5

組織實施美麗中國資訊化專項行動,加強自然資源動態監測和監管,創新區域環境汙染防治與管理,大力發展綠色智慧產業。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

環境保護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工業和資訊化部、水利部、國家海洋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6

組織實施網路扶貧行動,實施網路覆蓋工程、電商扶貧工程、網路扶智工程、扶貧資訊服務工程、網路公益工程。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牽頭,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水利部、商務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旅遊局、國家郵政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國家民委、司法部、供銷合作總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7

組織實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動,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推動城際互聯互通和資訊共用,建立安全可靠的運行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牽頭,房屋城鄉建設部、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安全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8

組織實施網上絲綢之路建設行動,推動網上絲綢之路經濟合作試驗區建設。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社科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9

組織實施繁榮網路文化行動,加快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強網路文化陣地建設,大力發展網路文化市場。

中央網信辦、文化部、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社科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0

組織實施線上教育普惠行動,促進線上教育發展,創新教育管理制度,縮小城鄉學校數字鴻溝,加強對外交流合作。

教育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1

組織實施健康中國資訊服務行動,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健康醫療便民惠民服務,全面推進面向全民的人口健康資訊服務體系,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完善全球公共衛生風險監測預警決策系統,建立國際旅行健康網路,為出入境人員提供旅行健康安全保障服務。

國家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旅遊局、外交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民航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2

加快資訊化法律制度建設,優先推進電信、網路安全、密碼、個人資訊保護、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相關立法工作,加快推進政府數據開放、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數據權屬、數據管理、網路社會管理等相關立法工作。

中央網信辦、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務院法制辦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商務部、工商總局、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局、國家國防科工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3

推動資訊化領域市場開放,健全並強化競爭性制度和政策,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准入限制,逐步消除新技術新業務進入傳統領域的壁壘,最大限度激發微觀活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中央網信辦、社科院、國家保密局、商務部、工商總局、交通運輸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4

創新監管制度,建立資訊領域市場主體准入前信用承諾制度,完善電信和互聯網等網信行業外資准入改革。

商務部、工商總局、中央網信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5

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實施企業信用資訊依法公示、社會監督和失信聯合懲戒,推動建立網信領域信用管理機制,建立誠信檔案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商總局、商務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安全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6

規範有序開展互聯網金融創新試點,支援小微企業發展。推進產融結合創新試點,探索股權債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深化創業板改革,支援符合條件的創新型、成長型互聯網企業上市融資,研究特殊股權結構的境外上市企業在境內上市的制度政策。

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商總局、商務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7

完善金融服務,積極發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信用保險保單融資增信等新型服務,支援符合條件的資訊通信類高新企業發行公司債券,通過債券融資方式支援資訊化發展。

人民銀行、工業和資訊化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8

完善產業投資基金機制,鼓勵社會資本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9

統籌現有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援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技術試驗驗證,強化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供給。

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0

創新財政資金支援方式,強化中央財政資金引導,完善政府採購資訊化服務配套政策。

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1

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支援創新型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財政部、稅務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2

健全人才激勵體制,建立適應網信特點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評價機制,建立資訊化領域產權激勵機制。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社科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63

加強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加快引進資訊化人才,建立網信領域海外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外交部、財政部、國家外專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64

加強高端智庫建設,建立健全資訊化領域專家諮詢制度,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牽頭,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國家外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5

提升國民資訊素養,支援普通高等學校、軍隊院校、行業協會、培訓機構等開展資訊素養培養,加大重點行業工人職業資訊技能培訓力度,完善失業人員再就業技能培訓機制,開展農村資訊素養知識宣講和資訊化人才下鄉活動。

中央網信辦牽頭,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部、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6

健全和完善資訊化標準體系,建立國家資訊化標準統籌協調推進機制,開展關鍵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

中央網信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標準委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7

加強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制定融合領域關鍵環節的專利導航和方向建議清單,加快推進專利資訊資源開放共用。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8

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持續推進各領域信用資訊平台無縫對接,構建多層次的徵信和支付體系。健全互聯網領域信用體系,推動運用大數據建立以誠信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人民銀行、工商總局、中央綜治辦、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9

建立資訊化統計監測體系,完善資訊化統計監測工作機制。

中央網信辦、國家統計局牽頭,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0

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全國資訊化工作的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

中央網信辦牽頭,各地區、各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71

有序推進實施,制定規劃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統籌推進規劃確定的重大任務、重點工程和優先行動。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地區、各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72

規範試點示範,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跟風,避免重複建設。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地區、各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73

完善考核評估,向社會公開發布各地區、各部門資訊化考核評估情況。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地區、各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74

強化責任意識,建立資訊化工作問責制度。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地區、各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分享到:
【列印】 【關閉】

法律聲明 | 聯繫我們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國家外匯管理局甘肅省分局主辦 著作權所有 授權轉載 最佳解析度:1280*768

網站標識碼bm74280001 京ICP備06017241號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