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中国外汇】跨境融资场景下的汇率风险管理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6期 

作者:李刘阳 


商业银行避险工具和方案,能够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风控需求,降低保值成本,支持企业有效管理跨境融资中的汇率风险。


2015年“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显著提升。随着汇价更多由市场供求决定,企业跨境融资活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敞口将会对企业的盈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果敞口较大,汇率损益的波动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全年的收益。而盈利稳定性的下降则会对企业的财务稳定产生负面冲击,进而对企业造成评级和估值下降,带来融资成本抬升等不利影响。因此,合理使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针对不同的需求实施套期保值等汇率管理,成为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的背景下跨境融资企业的当务之急。

 中国企业跨境融资需求增多

人民银行于2017111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进一步放宽了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政策,鼓励境内机构举借外债。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跨境融资作为降低融资成本的一种手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导致主要发达国家央行采取了超常规的货币宽松,外币流动性随之泛滥,跨境融资的资金成本更凸显优势,企业的跨境融资需求也显著增多。

根据外汇局公布的《中国全口径外债情况表》,至2020年第三季度,其他部门(排除政府、央行和银行)的外债总头寸达到了5934亿美元,创出2018年第三季度(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来的新高,相比疫情冲击期间的水平也有了明显恢复。而企业跨境关联借款的(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的头寸余额也出现了明显的抬升。两者相加,企业的外债头寸占了外债总头寸的近40%,是除了银行之外的第二大外债主体(见图1)。再就是中资美元债的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也呈逐年增加态势,2020年新发债规模达2457亿美元,占亚洲美元债总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10%上升至目前的50%以上,逐渐主导了亚洲市场(见图2)。

 

2021年6月【中国外汇】跨境融资场景下的汇率风险管理 图1.jpg

2021年6月【中国外汇】跨境融资场景下的汇率风险管理 图2.jpg

除了外债之外,境外资本市场也成为境内企业或红筹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以中国香港市场为例,发行H股的上市公司数量从2010年年初的159家增长到2020年年末的291家,10年间增长了83%

跨境融资活动的增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形成错配。利用外币债务类融资工具的实体,在资产负债表中将体现为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而做跨境股权类融资的实体,在融资外币留存阶段则会在表中体现为一部分为外币资产。上述资产负债表上的币种错配,构成了外汇风险敞口,其估值的变化将会随着汇率的升跌而出现波动。在人民币汇率上升的时点,外币净资产敞口会蒙受汇兑损失,而外币净负债敞口则会获得汇兑收益;而在人民币汇率下跌的时点,外币净资产敞口将会出现汇兑收益,而外币净负债敞口将会蒙受汇兑损失。

不同需求场景下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案

跨境外债融资场景下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案

如果企业开展了内保外债、内保外贷、外保内贷、境外直贷及跨境并购融资等跨境融资业务,其资产负债表上会产生净外币负债。对于这类敞口,可根据其风险偏好和负债期限的长端,采取外汇掉期、货币掉期、结构性掉期等工具对冲外汇风险敞口(见图3)。

2021年6月【中国外汇】跨境融资场景下的汇率风险管理 图3.jpg

外汇掉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以货币A(一般为外币)交换一定数量的货币B(一般为人民币),并以约定价格在未来约定的日期以货币B反向交换同样数量的货币A。外汇掉期的优势在于,当外币融资成本较低时,有跨境外债融资的企业可以通过外汇掉期近结远购的方式,将外币资金转换为人民币进行使用,同时锁定远期购汇的汇率风险。

货币掉期是指交易双方在约定期限内进行两种不同货币间本金和利息交换的交易。货币掉期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及利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相比外汇掉期,货币掉期一般用于大于1年期限的跨境外债融资。当外币融资成本较低时,企业可以通过一个更低成本的外币融资,然后通过货币掉期换成人民币债务,从而大大降低直接融资人民币的成本,企业也没有任何汇率和利率风险,等同于直接融资人民币。

结构性掉期指基于企业对市场的预期,通过在普通掉期的基础上搭配结构化产品形成组合,通过设定上限或下限,达到优化锁汇价格的交易方案。结构性掉期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降低锁汇套保成本:当外币融资成本较低但锁汇成本较高时,企业可以通过结构化掉期大幅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对有外汇收汇的企业,可以将锁汇成本降低至0

在合适的时间窗口,通过错币种融资+衍生工具锁汇,可以达到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类似的效果;但相比流贷,跨境融资还能显著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配套汇率风险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降低跨境融资的汇率错配敞口因市场波动给总体财务成本带来的影响,避免由此产生的超额损失,控制财务风险。

海外股权融资后有外币留存场景下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案

在全球美元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不少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者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获得了资本金。这类外币资本金在对外支付使用之前,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了大量外币资产。由于这部分资金很可能在将来某个时点支付使用,因此企业不希望将资金结汇而将其保留为美元存款。这就会在人民币升值时点,导致这类资产的汇率估值损失。鉴于美元资本金的财务运用收益偏低,在资金使用上不如人民币更有效率,对此类资产,企业可通过双货币存款和黄金掉期存款等方式增加外币资金的运用收益,降低汇兑损益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双货币存款是指企业将人民币或外币资金存放在银行,由银行在存款基础上卖出外汇期权,利用期权费提升存款收益的一种结构性存款工具。由于这种工具会产生到期本金被以期权行权价格兑换为另一币种的风险,因此适合外币留存会在将来以另一种货币支付的企业。这样,即使发生货币转换,该币种也可以用于未来的支付。

黄金掉期存款是指企业在银行买入账户贵金属,同时卖出一定期限的远期,通过获得贵金属资产及掉期点的收益,来实现外币资产增值的一种结构化产品。相比美元存款,此类存款利用了黄金掉期点,增加了外币留存资产的收益。

报表汇率风险管理场景下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案

某些在境外上市的公司,由于其报表币种与实际运营币种存在差异,这类货币错配就形成了汇率风险敞口。在合并报表时,这类敞口可能会因为汇率波动而产生汇兑损益。这类企业本身可能并不存在跨境资金流动,但在跨境融资中可能会因为币种问题形成报表上的汇率风险敞口。针对这类汇率风险管理的需求,企业可通过差额交割远期交易形式管理报表上的汇率风险。

差额交割的远期交易指企业与银行在期初签约人民币对外币的远期交易。合约到期后,双方按照央行定盘价或其他约定的基准价格进行差额交割(差额为重估汇率与锁定汇率的差值)。合约到期后,双方还可继续展期,以锁定下一个报表周期的汇率风险。

差额交割的远期产品匹配了客户月末、季末或年末报表汇率重估的需求,可完全对冲损益波动,避免基差风险,平滑汇兑损益科目,满足企业规避报表的汇率风险的需求。其好处在于,其损益差额用人民币交割,从而可免去企业购汇交割损益的麻烦。

“一带一路”跨境融资场景下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案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规模与日俱增。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中国对东盟和非洲的直接投资金额首先超过了对发达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的直接投资总额。此后,除了2016年之外,中国对东盟和非洲的直接投资一直呈逐年增长态势,并连续超过了对美、欧、日的直接投资总和。贸易和投资往来的增加,带来了巨大的融资需求,尤其是与投资相关的活动。由于此类投资未来产生的当地货币现金流可以覆盖还款,因而在前期投入时如果能以当地货币进行融资,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此类有“一带一路”货币融资需求的企业,可以合理运用央行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双边本币互换额度进行外币融资,在获取当地货币的同时也规避了汇率风险。

央行动用互换额度为企业提供融资已有先例。韩元贷款是本币互换中“一带一路”货币额度启动的首个例子。在2008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央行签署了首个本币互换协议之后,韩国央行便开始积极推动双边互换资金的使用。在201212月,韩国央行公布了利用中韩货币互换额度对两国贸易融资进行支持的方案,其中包含两国进出口企业动用本币互换中的韩元额度进行贸易融资和结算的相关程序和框架。201310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下发了《关于开展中韩本币互换存在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商业银行开展韩元贷款的有关问题的程序进行了部署和说明。20141127日,山东省某商业银行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的首笔3000万韩元贷款,约合人民币16.9万元。这是全国第一笔地方法人机构直接与央行开展中韩货币互换项下的韩元贷款业务,用于当地企业进口项下的韩元支付。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申请动用央行本币互换资金进行融资具有诸多优势。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融资成本的降低。在上述韩元贷款实例中,通过本币互换资金获得的韩元融资成本,是韩国的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低于境内企业直接在中国商业银行或韩国本土商业银行进行韩元融资的成本,也低于境内企业在境内的人民币融资成本。

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格局正在形成。从短期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已经逐步呈现成熟货币随机游走的特征。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正逐步提升,中国企业跨境融资需求也在日益提升。跨境融资的快速发展,将不可避免地给中国企业带来大量的币种错配,以及在境外运营报表折算场景下的汇率风险管理需求。汇兑损益在财务报表中的管理将不容忽视,并成为中国企业跨境融资风险管理的核心议题。跨境融资企业做好相应的财务制度安排,按需求合理运用商业银行提供的各种工具管理汇率风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商业银行所拥有多样化的工具和避险方案,可以针对不同的融资场景,管理汇率风险,基本可以满足企业外币保值增值、降低套期保值成本、长期限融资汇率管理、财务报表汇率风险管理和小币种融资汇率风险管理等多样化的需求,帮助企业在“风险中性”理念的基础上管理好跨境融资所产生的汇率风险。未来,这些工具将能够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风控需求,降低保值成本,支持企业有效管理跨境融资中的汇率风险。


作者系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