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中国外汇】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6期 

作者:田龙 


针对“保值”目标与“增值”目标的内在矛盾,为了保障保值目标,将保值目标纯粹化,企业可尝试构建“保值”与“增值”有条件共存的管理目标,并实施相应的管理策略和管理评价机制。


多数企业在面对汇率风险时,都会强调以实现套期保值作为首要目标。但事实却是,在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的环境下,许多国内企业都承受了显著的经营损益波动。看似简单的汇率保值目标,在操作中似乎难以企及。这其中,如何认识并化解“保值”与“增值”之间的矛盾,或可成为提升套期保值效果的一条路径。从目前多数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将保值目标纯粹化,可以尝试构建“保值”与“增值”目标有条件共存的管理体系,对纳入“保值”目标管理的敞口设置最低比重,并实现保值目标、保值策略、保值评价之间的配套和闭环,未来再逐步向纯粹化的套期保值体系靠拢。

管理目标:“保值”与“增值”的矛盾

“保值”与“增值”的矛盾,是指尽管汇率风险管理者认识到了保值的必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因为怀有增值目标——创造收益的意愿或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将关注点集中在对汇率走势的预判上,并基于对汇率变动趋势的预判做出相应决策,改变了企业在后续汇率波动中的敞口暴露程度。其产生的影响是,如果预判准确,企业将获得收益,反之则放大了企业因为汇率风险导致的损益波动,使汇率风险的实际管理目标与保值目标之间产生矛盾,保值目标失去了纯粹性。

因此,承认保值与增值双重目标的内在矛盾,接受实现保值与预判市场在本质上的互斥,将保值目标纯粹化,是实现有效保值的必要前提。对于这一矛盾的解决方案,国际上众多成熟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做法是完全摒除市场预判和增值愿望,一旦敞口出现,就立即无条件、高比例操作保值对冲,并且在对冲成本上保有一定的容忍度。但对于不少国内企业而言,出于各种原因,其在现阶段往往难以彻底去除预判市场的倾向与实现增值的压力。对此,一个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是:在企业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逐步树立以风险中性为锚的理念的同时,由汇率风险管理者以实现保值目标纯粹性为目的,尝试构建有条件的、双重目标共存的管理体系(见图1)。在该体系中,汇率风险管理者可以尝试将主观预判的压力与意愿从保值目标中剥离,将其收纳在边界明确的增值目标中;同时,针对纳入保值目标管理的敞口,设置不受主观预判干扰、符合企业风险偏好、长期稳定的最低保值比重,并实现保值目标、保值策略、保值评价之间的配套和闭环。通过这一方式,使保值目标清晰、可执行,企业在现阶段难以回避的双重目标不再互相冲突。未来,则可随着企业逐步趋于成熟,增值目标所占的敞口比重很可能会自然地逐渐缩小,甚至最终归零。目前,这一管理方法已在一些国内企业的实践中开始推行。

2019年6月【中国外汇】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图1.png

管理策略:从目标出发、为目标服务

保值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服务于管理目标,是管理目标的实现手段。基于保值目标,保值策略的设定与执行原则应包括以下方面:(1)保值策略承接保值目标,其制定和运行不应受到主观市场预判的干扰。(2)保值策略的比例、产品、期限等要素应当保持相对长期稳定,这些要素与企业的汇率风险偏好、经营周期、商业模式特点等长期内在要素相关。除非长期内在要素发生变化,否则不宜频繁调整。(3)为支撑保值目标的实现,保值策略应当管理总汇率敞口的大部分比重,或至少管理与企业风险偏好相符的敞口比重。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企业可对保值策略的各项要素进行设定,具体包括敞口识别、保值比例、保值期限、保值产品以及保值交易方法等。

一是敞口的向量化识别。汇率敞口往往会被简单量化为某一外币金额,而忽略时间维度的影响,但充分合理的计量时间维度的影响是准确识别敞口的重要一环。在考虑时间维度的影响后,汇率敞口可向量化表达为:汇率敞口Vi=[预期金额EAi,预期时间Eti]

二是保值比例的设定方法。保值比例本质上是企业所有者的汇率风险管理偏好的体现。确定保值比例往往是汇率风险管理者面对的一个难题。为了避免“拍脑袋”式的保值比例决策,风险管理者需要某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将“风险偏好”这一抽象概念,量化为可接受的损益波动范围,进而反推企业对保值比例的要求。

VaRValue at Risk,在险价值)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过程。通过VaR方法,可以将未保值的名义敞口总量,在正态分布假设下,映射为某一时间内、某一概率(置信度)下可能的最大损失。在此基础上,再借助情景分析,企业即可以通过选择自己能够接受的最大可能损失,反推可以接受的保值比例。VaR方法的缺陷在于它是基于正态分布假设的数理计算,而现实的汇率波动不可能服从正态分布。为了改进这一点,企业可以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跳出正态分布。利用Matlab等数理软件,将交易方法程序化,并代入与实际汇率市场波动拟合度更好的其他概率分布(t分布、帕累托分布等),借助计算机进行大规模重复随机模拟汇率走势,获得服从该分布的相对更加符合市场情况的在险价值,再据此确定保值比例。不过,这一方法仍只是借助另一理论概率分布来对真实市场进行拟合,方法可行的前提是企业选择的保值交易方法可以被有效的数量化、程式化。

三是保值期限。在向量化识别并明确敞口时间维度的基础上,根据套期保值原则,对冲期限应与敞口期限相匹配。在明确汇率敞口的发生时点与到期时点的情况下,企业即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在此范围内合理地确定对冲期限。

四是保值产品。保值策略中适用的衍生工具应当以普通远期、买入欧式期权等简单工具为主,避免通过各类期权组合结构来隐含管理者的主观预判。

五是保值交易方法的选择。常见的保值交易方法有静态对冲、滚动对冲、滚动分层对冲、成本汇率对冲等。这些方法均不考虑主观预判这一人为变量,而是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确定对冲交易的时点与结构,并系统性、周期性地开展。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敞口确定性、风险偏好、对冲成本接受度、信息化程度、职能分工等具体情况。长期来看,在保值充分的前提下,各种保值交易方法在长期运行后并不产生显著的经济效果差异,因此不建议企业过度关注保值交易方法的选择,而应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更加完备的体系性建设,确保保值策略的长期稳定。

增值管理策略

相较于保值管理策略,增值管理策略的主观性和灵活性更强。但也应制定相应的设定与执行原则,包括:(1)增值策略不得超过总量、产品与期限的相关授权限制,不得违反实需原则等基本风控底线,不得干扰保值策略的运行。(2)企业应对增值策略的潜在风险、收益与最差结果有切实、全面的认识,并确认对此的接受程度。(3)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增值策略的制定和运行可以根据对市场的判断进行调整,在交易时机、产品选择等方面允许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管理评价:与目标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

保值评价是企业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对保值管理工作设置的激励约束机制。保值评价与保值目标的配套,是保值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保值管理工作的对象包括汇率风险敞口与套保工具两侧,而这两者之间的价格负相关关系(即在同等汇率波动中,发生损益的方向相反、程度相同)又是能够实现有效对冲的前提,由此,可得出两个推论:(1)对风险管理者的绩效评定必须以汇率敞口的损益与套保工具的损益的合并结果作为对象。(2)在保值目标下,汇率敞口与套保工具对冲后的净损益结果,一定是趋向或收束在接近零的范围。

保值损益结果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激励约束机制与其他一般的管理职能中的管理者绩效评定存在显著不同。在一般管理职能中,管理者的绩效评定与管理者直接或间接的利润贡献正相关,即利润贡献越高,绩效评定越好,以促使管理者尽可能地创造价值、控制成本;而在汇率风险管理中,如要产生利润贡献,就要求“敞口暴露”与“有利走势”两个条件同时满足(不考虑套利情形),因此如果鼓励单边利润贡献,实际是诱使保值管理行为走向暴露敞口、预判走势的方向。

因此,传统的绩效评定机制与保值目标是直接抵触的。保值目标的绩效评定应符合上述管理逻辑与特征,即以合并汇率敞口与套保工具的净损益为对象,保值管理绩效在净损益结果落入以零为中心的预设区间时达到最高;脱离该区间时,不论损失或收益,绩效评价均应逐渐降低(见图2)。而传统的绩效评定机制仅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增值目标。目前,这样的考评机制已逐步在一些企业中应用。

2019年6月【中国外汇】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图2.png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保值管理的损益结果中,可能出现会计损益与保值管理损益不匹配的情况。例如,如果企业在订单签约时便通过套保衍生品对汇率风险敞口进行对冲,则衍生品侧的损益变动可能比敞口侧的损益变动更为显著。对于这一差异,在管理结果评定时可予以单独记录并调整,也可以直接包含在前述以零为中心的预设区间,作为“白噪音”予以接受。

综上,以保值目标、保值策略、保值评价为主干和核心,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管理基础得以成立,但远未到达终点。对于集团型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者至少还需在管理职能与管理层级两个维度展开工作:一方面实现市场、采购、投资、融资、考评乃至投资者关系等多个管理职能在汇率风险管理条线上的有效协同分工;另一方面,理顺总部、事业部/业务板块、分子公司等上中下各层级在汇率风险管理中的权责关系。此外,还应通过业财一体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升级,实现业务、市场、交易、资金、财务信息流的自动集成,以提升保值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与整合度。总之,落实保值理念,真正实现风险中性,应当作为汇率风险管理者牢记的初心,始终贯彻于所有管理工作中。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