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们注意到近期有媒体报道“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请问,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否已经超过合理规模或实际需要? 答: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1974.91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是在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客观结果。我们不追求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也不追求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 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算是合理水平,国际和国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需综合考虑本国的宏观经济条件、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融资能力、经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确保国际清偿能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科学发展的主线,将贯穿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我们将采取综合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减缓外汇资金流入压力,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12、有观点认为,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对此,有何评论? 答:当前我国物价水平上涨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同时,国内投资需求拉动及能源、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也推高了价格水平。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市场投放量增加,带来基础货币的增长,但应注意到,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多次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进行对冲操作,回收了外汇占款所投放的流动性。就通货膨胀而言,外汇储备的增长不是直接原因,更非主要原因。 13、有观点认为,强制结售汇制度导致了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请问,我国是否仍在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 答:目前,所谓强制结售汇制度,在我国已是一个历史概念。企业出口等所获得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以根据其经营需要自行保留或卖给银行。 强制结售汇制度是外汇短缺时代的产物,建立于1994年。当时要求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除国家允许开立外汇账户予以保留的外,均应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此后外汇局不断放宽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户条件,提高账户限额。2002年,开户条件限制取消,凡有外贸经营权或有外汇收入的企业,均可经外汇局批准后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2006年,外汇账户开户无需事前审批。2007年,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2008年,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以自行保留或者卖给银行。2011年1月1日起,企业出口收入可以存放境外,无需调回境内。因此,我国已不再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与所谓的“强制结售汇”无关。 14、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具体信息为什么不能对社会公众披露?外汇局是否有进一步增强这方面透明度的打算? 答:我国外汇储备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通用数据公布标准(GDDS)进行信息披露,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做法相同。作为负责任的专业投资者,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信息及时地按相应的渠道向国际金融组织、市场监管机构等对象披露,符合国内外通行做法。 由于规模大,市场影响力较强,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投机者对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经营的动向一直密切关注,希望藉此发现和捕捉获利机会。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在博弈,每一方都希望尽量多地获知对手的信息,尽量少地暴露自己。为了维护我外汇储备的安全和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应持严肃谨慎的态度,积极稳妥地逐步提高透明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关注,我们积极做好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披露,主动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专家座谈会、外汇局门户网站等多种形式介绍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基本情况,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我们还将继续做好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欢迎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 15、外汇局仅几百人的外汇储备管理团队,是否存在人均管理资产规模过大的问题?如何控制储备经营风险? 答:人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外汇局始终高度重视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队伍建设,面向海内外吸收和培养专业投资人才,以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已经形成了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工作和管理工作匹配的经营管理团队,构建起了完整的、覆盖全球的储备经营平台,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实现了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目标。今后,针对不同投资产品对人员的要求,还将有序调整外汇储备人员的结构和规模,更好地适应大规模经营的需要。 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控制储备经营风险,一是要在坚持 “安全、流动、增值”经营原则的前提下,继续做好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持续优化。二是合理确定货币、资产、期限和产品分布的结构和比例,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三是继续完善多层次投资决策体系,保证各项投资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专业水平。四是不断完善经营基础平台建设,持续拓展和完善全球化经营渠道。 16、当前,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外汇资金大量净流入,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投资经营难度加大。对此,有何统筹应对之策? 答:应对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促进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发力。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下,实施“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一揽子应对政策措施刻不容缓。扩内需,就是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调结构,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减顺差,就是要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充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平衡,就是要在均衡管理的框架下,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化手段,加强资本流入管理,开拓资本流出渠道,稳妥有序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统筹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外汇储备较快增长的问题,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的要求,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