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用戶登錄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 索  引  號:
    45574632-7-2021-0079
  • 分       類:
    新聞報道  其他  各類社會公眾
  • 來       源: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
  • 發布日期:
    2021-05-31
  • 名       稱: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 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長邢毓靜:大灣區如何推進跨境金融監管創新
  • 文       號: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 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長邢毓靜:大灣區如何推進跨境金融監管創新

深港開展跨境監管沙盒試點,應聚焦系統性、整合性、平台性跨境金融創新,打造一條跨境金融創新“高速公路”,推動深港金融內在、一體化、“造血”式融合發展

可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推進“單一通行證”跨境監管沙盒試點;以數字人民幣為載體,開展資本項目可兌換跨境沙盒試點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全面駛入快車道,三地的金融融合和創新不斷湧現。金融創新伴生的風險帶有複雜性、交叉性及隱藏性等特點,在大灣區範圍內探索能夠高度適應區域特徵的跨境監管機制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

跨境金融監管沙盒是一種能夠有效平衡風險防控與金融創新的制度創新,可以從金融監管角度為我國新時期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開展前沿探索。

近日,圍繞如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監管沙盒試點工作,《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長邢毓靜。

加快大灣區跨境監管沙盒制度試點推進步伐

《瞭望》:如何理解“沙盒監管”?“沙盒監管”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邢毓靜:“監管沙盒”是一個受監督的安全測試區,也是監管機構主導的服務於金融創新的機制。在該機制下,市場創新主體發起針對某一金融創新的沙盒測試項目申請,監管機構進行評估,決定是否核准其在有限時間內開展小範圍的真實客戶(或用戶)群體的測試,在測試過程中進行持續監控,並對沙盒項目通過測試後是否能正式推向市場提供意見。

從2016年5月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在全球首次推出監管沙盒以來,包括新加坡、香港、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監管當局陸續推出了監管沙盒,探索適合自身的沙盒試驗機制。2019年末,“中國版”監管沙盒試點——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推出。截至2020年2月末,已經有9個城市共計83個創新項目納入了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

沙盒監管有利於監管機構與市場創新主體開展良性互動,減少創新項目推向市場的時間,有利於市場主體動態改進創新、監管機構動態完善規則,有利於監管機構在小範圍內持續監控和防範風險,已逐漸成為業界公認的金融科技監管最為成功的方式。

探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監管沙盒建設能更好服務於區域金融改革開放、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重大金融發展戰略。

以深港跨境監管沙盒試點為突破

《瞭望》: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跨境監管沙盒制度存在哪些難點?

邢毓靜: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三種貨幣採用不同的匯率制度和資本流動管理制度,很多方面在國際國內無先例可循。

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跨境監管沙盒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有運轉順暢的監管溝通和合作機制。三地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理念、監管規則和監管方式存在差異,需要通過順暢、日常化的交流機制來實現互相理解、包容合作。不同監管部門在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探索深入程度也有不同,需要通過監管溝通促進認識上的提升。在測試環節,更需要有效的監管協調,來確保試點項目順利開展、持續完善、有效防控風險。

《瞭望》:破解這一難點可考慮怎樣的步驟?

邢毓靜:選取跨境交流密切、金融需求旺盛、監管共識明確的城市率先開展跨境監管沙盒試點,能夠減少跨境監管協調合作的複雜性,有利於具體項目的測試落地,有利於探索出成效。綜合考慮,深圳與香港率先開展跨境監管沙盒試點,條件較為成熟。

一是深港一衣帶水、緊密聯繫。深圳毗鄰香港,從上世紀70年代末承接香港勞動密集型產業以來,在人員跨境交流、經貿往來、金融合作方面一直與香港保持緊密聯繫。2020年,深港跨境收支規模超過5000億美元,占深圳跨境收支規模的65%。開展跨境監管沙盒試點,發展跨境金融,聯通在岸和離岸金融,有獨特區位優勢。

二是深港監管部門對於沙盒監管有共識、有基礎。深港多個金融監管部門在多次交流中表現出開展跨境沙盒監管的意願和共識。香港金管局、香港證監會、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均推出了各自的監管沙盒試點,香港金管局也是全球金融創新網路(GFIN)的主要成員之一。深圳在監管沙盒研究和試點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兩地開展跨境沙盒監管有共識、有基礎。

三是深圳民營主導的經濟結構,有利於試點順利推行。第一,民營經濟對於更加開放創新的金融環境,訴求最強烈,試點更容易推行;第二,民營經濟活力強,更能從跨境監管沙盒試點和跨境金融創新中獲益,試點效果更好;第三,民營經濟更加多元分散,試錯的成本較低;第四,深圳具有制度優勢,一方面是經濟特區立法權、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帶來的金融法制優勢,另一方面本地投資者有較強的契約精神。

四是深圳經濟體量適中,既有利於總結試點成效和複製推廣經驗,又有利於防控風險。從規模上看,2020年,深圳跨境資本流動規模在全國佔比為7%,對全國的影響可控。

打造深港跨境金融創新“高速公路”

《瞭望》:開展跨境監管沙盒試點有何具體路徑選擇?

邢毓靜:當前跨境金融創新大多為基於產品的“管道式”互聯互通,容易導致碎片化、政策博弈等問題,市場主體體驗感和獲得感不強。深港開展跨境監管沙盒試點,應聚焦系統性、整合性、平台性跨境金融創新,打造一條跨境金融創新“高速公路”,推動深港金融內在、一體化、“造血”式融合發展。

一是開展“單一通行證”跨境沙盒試點。“單一通行證”制度最早於歐盟內部推行,其具體的表現形式是,只要合格金融機構所在成員國批准,該金融機構便可在其他成員國自由開展業務,展業地不再施加其他額外的監管要求。

在深港兩地,可由深港金融監管部門聯合組織相關金融市場主體,梳理內地和香港各類金融業務規則與標準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凝聚共識、求同存異,劃定具體金融業務實現同城化所需共同遵守的最低標準。可具體按照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行業以及金融科技、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新興議題進行劃分。

劃定最低標準後,可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推進“單一通行證”跨境監管沙盒試點。特定金融業務可從共識廣泛的金融科技入手,逐步拓展到灣區居民金融服務需求領域,最後覆蓋所有金融業務。試點範圍可逐步從合格金融機構拓展到全部金融機構。

二是以數字人民幣為載體,開展資本項目可兌換跨境沙盒試點。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框架下,探索針對跨境金融服務需求強烈、風險可控的市場主體,使用數字人民幣這一載體在深港間開展資本項目可兌換試點,一方面通過數字人民幣的便捷支付特性,加快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另外一方面通過數字人民幣的智能合約、即時交易數據監控功能,有效防控風險。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2021年第21期)

分享到:
【列印】 【關閉】

法律聲明 | 聯繫我們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主辦 著作權所有 授權轉載 最佳解析度:1280*768

網站標識碼bm74320001 京ICP備06017241號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61